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围观“烂片”不应止于狂欢

时间:2013年09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楚 卿
0

  近来有媒体调查称,《富春山居图》《小时代》等影片口碑不佳票房不差,很多人走进影院是为了在自媒体上、网络社区中参与吐槽,“烂片”渐成提供娱乐话题的平台。据笔者观察,一些青少年观众喜欢用手机拍摄片中剧照,观影后在贴吧、QQ群内分享,一些成年观众观影后,则在微博上开启犀利的“神吐槽”技能,人们对“烂片”的关注,似乎更像一种闹市围观,而非艺术欣赏。

  有论者把“烂片”的盛行归结为营销的成功,那么“烂片营销”所迎合的大众心理又是怎样形成的?笔者以为,“烂片市场”的培育,应追溯至本世纪头十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既是中国商业大片的滥觞,也构成了“烂片市场”的雏形。它们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完成了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红高粱》《黄土地》为代表的文化电影的断裂,以及对电影本身的祛魅,在中国乃至国际影坛享有美名的导演,以不太成功的商业模式,把电影拉入了市场,也拉下了神坛。

  今天看来,作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尝试,“无极”、“黄金甲”并不应当过分指摘。恨铁不成钢的专业评论者与媒体,在电影被拉下神坛之后,又以“戏谑”和“反讽”完成了一场大众影评的启蒙,而“戏谑”与“反讽”即是今天“神吐槽”的前身。有研究者指出,这源于一种“言说的困境”,即当对象不能被充分言说的时候,言说者采取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当它们被过度频繁使用的时候,也许真正的困境就来自言说者的不屑一顾和简单粗暴。

  走进影院的大众掌握了这项简单粗暴的技能后,就从艺术的朝圣者成为杂耍的围观者。笔者以为,面对中国电影,从昨天的非专业者不可言说,到今天人人争先恐后地言说,朝圣与围观的姿态都不恰当。网络空间的拓展赋予了专业与非专业观影者言说权利的平等,但纵观近期几次围绕《小时代》的微博骂战,这种言说在形式上是过度的,在内容上却又是不充分的,过度言说引发过度消费,而不充分的言说,令“烂片”成为中国商业电影前行路上的一个死结。

  中国商业电影探索至今,我们还缺少,或者说没有培养出有担当、负责任的观众,大部分观众无法、或不屑于说出一部电影之“烂”,是烂在编剧、导演,还是烂在演技、特效,他们的参与方式,是蜂拥观影然后扎堆吐槽,在对“烂片”的集体鄙视中达成不求甚解的共识。这应该归咎于专业评论者和媒体的引导缺失。

  专业评论者的“神吐槽”技能可能更高,但也应更有节制。戏谑、反讽是很好的批评工具,滥用则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某些创作者把负面口碑当成卖点的不良市场环境下,与其揪住“烂片”一逞口舌之快,不如“较较真儿”,探讨一下“烂片”究竟烂在哪,给非专业观影者作出示范,对于商业电影的生产而言,一部“烂片”应该有一部“烂片”的收获,期待专业与非专业观影者,在围观了“烂片”之后,还能继续潜心寻找中国商业电影的成功之路。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