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走下神坛焉知非善?《声生不息·港乐季》化入众生

时间:2022年05月1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江逐浪
0
  编者按:
  由湖南广电联合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制作的网络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开播。25年来,港乐渐渐融入整个中国的流行乐,因此,对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内地听众来说,香港歌曲依旧是好听的歌曲之一,却不再是唯一;同时,随着内地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各种类型的音乐人不断涌现,在他们身上也同样可以找寻到中国的都市文化打下的烙印。与其说港乐没落,不如说它的成就已融入了更广阔的文化天地、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市场之中。
  在2022年四月末的舞台上,由湖南广电联合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共同推出了大型音乐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综艺的外在形式是男队歌手与女队歌手之间的“音乐比赛”,但看综艺的我却浑然不关心比赛结果——几个小时的节目像一条时间的河,带我回溯与粤语歌曲相伴的青少年时光。
  经历过八十年代中期的几代人恐怕都不会忘记“香港流行歌曲”曾经给内地带来的文化震撼。随着《霍元甲》《上海滩》《英雄本色》等香港影视作品的引入,多少人硬生生地学会了用粤语去演唱主题曲。那些粤语歌一夜之间风靡四海,一唱就唱了四十多年。
  可如今却常听到一种说法:香港音乐没落了。
  内地歌迷中有人这么唏嘘,《声生不息·港乐季》中也有香港音乐人这么感叹。
  独霸歌坛的局面的确不再,可当代各种音乐综艺节目中,不是始终有歌手翻唱昔日的港乐,一次次引得观众心潮起伏?
  无可否认,粤语港歌至今仍在当代歌坛占有重要的一席。真正的问题也许应该换一个:不能独霸乐坛式的“没落”一定是坏事吗?
 
  虽然是竞唱类综艺,《声生不息》却插入了许多采访、纪录片段,介绍香港乐坛的重要人物、讲解港乐的音乐特点,也回顾了整个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60年代起步,70年代成熟、80年代至90年代步入辉煌……
《声生不息·港乐季》节目片段
  这条音乐发展的曲线,不也正是香港经济腾飞的曲线吗?香港,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经济快速发展,在七八十年代以亚洲经济“四小龙”的姿态昂首进入人们的视野。
  翻一翻那时的经济数据:1997年,中国内地GDP总量为79715亿元,其中上海3465.3亿元,北京2118.1亿元。而与此同时,1997年的香港GDP折合人民币为13445亿元——相当于4个上海,6个北京,一座城市的总产值就超过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
  经济落差的背后,也是文化的殊异。
  八十年代中期内地,除极个别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没有超市也没有咖啡厅,连能闪烁、变换颜色的霓虹灯都有些稀罕。在那个时代,一句句粤语就能立刻建立起人们对国际都市香港的憧憬,粤语歌曲与红酒、咖啡一样成为当时都市文化、精品生活的文化符号——哪怕这些符号并不经常出现在歌词里。
  那时的港乐歌词里有什么?《忘情水》《水中花》《千千阙歌》《夕阳醉了》《似是故人来》《今宵多珍重》……满满的惆怅、浓浓的思念、淡淡的落寞。
  这些歌词的主题竟与一千多年前的宋词有惊人的相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但歌曲中的“情愁”恰恰照耀出都市大众的“闲情”来,弥漫在港乐中化不开的忧郁与深情,恰恰是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环境里人们精神特征的反映:因为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才有许多关于个体情感的体悟乃至伤感。
  所以,港乐里忧郁的本质是闲情逸致,天然地带有都市文化的气息,对当时的内地听众来说,既新鲜,又充满诱惑。
  时也,势也。香港音乐进入内地乐坛,自然而然地成就了其席卷之态。家家“爱在深秋”,户户“为你钟情”的背后,是内地对物质富足的城市生活、对与国际接轨的都市文化的渴望。
  在那时,粤语歌曲不仅是“好听”的,更是“时尚”的。
  如果以这个标准作为港乐的“巅峰”标准的话,今日港乐的确走下了神坛。但当年它在流行乐坛的地位本身就是由于当时经济等差异的原因造成的。
  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香港在发展,内地的各大城市更是日新月异。随着内地经济的飞速增长、文化的日益开放,以及城市化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已没有太大的差异,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再无迟滞。当年港乐为内地乐坛打开了一扇窗,而窗户一旦打开,相互往来,渐渐地也就无所谓窗里窗外了。
 
  《声生不息·港乐季》开播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25年来,港乐渐渐融入整个中国的流行乐。因此,对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内地听众来说,香港歌曲依旧是好听的歌曲之一,却不再是唯一;同时,随着内地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各种类型的音乐人不断涌现,在他们身上也同样可以找寻到中国的都市文化打下的烙印。
  香港变得不再特殊了,不再是人们憧憬、想象的对象,它早已春风化雨,为内地流行音乐发展注入了活力。
  如今人们回头再看港乐,更多是被港乐的“内功”吸引:歌词的细腻与真挚,曲调的传统与现代。内地流行乐从1995年左右开始迅速发展,那时也正是香港乐坛“四大天王”如日中天、香港音乐深入人心的时代。在当时成长起来的内地流行乐,从港乐中吸取了多少营养!
  90年《沧海一声笑》火爆之后,是内地许许多多古风歌曲的探索。就连一直高唱“黄土高坡”的歌手杭天琪,都唱起了古韵悠然的《追缘》。
  90年代以来,港乐的词曲优点渐渐被内地音乐人吸取,它的自身优势也就不再鲜明。这不是没落,而是将自己的音乐成就融入了整个中国流行音乐之中,见天地、化众生了。就如同香港虽已不再是内地人的“梦想之城”,但它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化精神早已在众多内地城市中落地生根。
  《声生不息·港乐季》节目中,中青年两代内地音乐人都由衷地说,自己是听着港乐成长的,是听着港乐开始喜欢音乐、从事音乐的。
  港乐里不仅有万种闲愁,也有“我和我追逐的梦”、有“天有几高、奋起双手可攀到,假若跌倒,敢于挑战再比高”。
  香港音乐仍然是值得音乐人仰视的楷模。只是这种楷模激起的不再是浪漫幻想,而是切切实实的交流与学习。
  《声生不息·港乐季》节目的开播前特殊单元中,两地人坐下来相互表达欣赏,热情沟通文化。当内地嘉宾李健向香港嘉宾李克勤一句一句学用广东话说成串的成语时,荧幕内外,有多少人此刻会心一笑。
  这就是融合。
  从节目形式上看,这是香港媒体与内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但从内涵看,又何尝不是传统都市文化与流行都市文化的融合?何尝不是特色地方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何尝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在当代歌坛,虽然再也看不见一首粤语歌从街头唱到街尾的盛况,但这并不是坏事,因为港乐的精华已经融入了更广阔的文化天地、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市场之中。对此,我们不需要唏嘘,只需祝福。祝福它生生不息、声耀中华。
  (作者:江逐浪,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