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戏剧,拿什么赢得未来——访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

时间:2012年08月2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传统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危机中有生机,国门打开,文化多元,同样为戏曲在当今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国戏曲的文化基因和独特魅力,就是我们解决好全球化与民族化、娱乐市场与文化品性等关系的重要精神资源。中国戏曲,拿什么赢得未来、再创辉煌?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戏曲只有强化自己的风格和韵味,展示独门功夫和魅力;回归百姓,走向世界;坚定信念,自觉担当,才会超越时代,立于当今不败之地。

  近日,中国建筑学家王澍荣获国际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这一国际建筑殊荣,由此也引发了关于当代中国建筑的话题。最近的《参考消息》上有一篇香港作者写的《北京现代建筑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文章。季国平由此联想到,当代的戏曲新创剧目能不能经得住时间考验。建筑学家倡导回归中国建筑的个性和特性,我们的戏曲创作不也同样存在彰显戏曲艺术的个性和特性的问题。当然,回归和彰显绝不是简单重复古人,而是在回归和彰显中创新发展。说起来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做起来可不这么简单。季国平表示,相对于外国戏剧,中国戏曲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相比较京剧、昆剧,全国各地方戏、不同的剧种又有着自己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独有魅力。贾平凹的散文《秦腔》中说:“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显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戏曲,而个性和风格是剧种赖以存在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舞台艺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有多少当代戏曲新剧目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季国平认为,我们的头脑要清醒,特别是要防止当下创作机制所带来的某些负面的东西,要扭转写戏为了评奖办节、为了政绩的功利现象,让戏剧回归百姓。

  戏剧起源于民间,创作的源头在民间,呈现的对象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编剧必须扎扎实实地走近观众,为民写戏。相比人民群众对戏剧的要求和欣赏习惯,当下的戏剧还有些高高在上,集中人力创作精品的机制,也容易造成忘记观众,不少戏曲新作还经常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空泛。在季国平看来,为民写戏,为民演戏,让人民群众享有戏剧艺术的成果,应该成为每一个戏剧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戏剧界要更加自觉主动地坚持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让戏剧艺术回归百姓,让民族戏剧走向世界,让中国戏剧的明天更加美好。

  谈及中国戏曲“走出去”最核心的问题,季国平表示,“走出去”最核心的是剧目问题。要有适应“走出去”的优秀剧目。“走出去”的剧目应是丰富多彩的,大致有三类:一种是传统经典剧目,上个世纪中国戏曲“走出去”时,怕外国人不易懂,武戏占了很大比例,如今我们应该有所超越。二是新创作的优秀剧目,包括经过重新改编创作的经典剧目,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具有民族特色、普世价值和共通审美的优秀剧目。三是改编外国题材的剧目,因为题材,外国同行易于接受,又因为是中国的形式,更具吸引力。我们在“走出去”时,还要以中国式的观剧方式去影响西方人看中国戏。

  季国平认为,我们要看到戏曲的文化价值。自古以来,戏曲艺术就是人们的最爱,广大百姓遵循的道德规范、秉持的是非标准、了解的历史故事、感动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通过听书看戏所获得。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戏剧始终与时代和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紧密相关。可以说,我国的戏曲艺术具有“高台教化”和“潜移默化”的重要功能,在给予大众精神锻造与滋养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戏曲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流传,善于继承传统,也很擅长吸收和创新,始终保持着自身特性和个性的发展。季国平表示,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戏曲艺术既是传统的、独特的,更是面向未来的,保持个性和特性的传承十分重要,扬长避短、顺应时代的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所以我们要看到戏曲艺术的独有魅力。

  在季国平看来,振兴中国戏曲,需要重建优秀民族文化生态和大师赖以产生的艺术土壤,需要培养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需要回归演员和观众的密切联系,当然,更需要戏曲工作者的自觉和自信!戏曲工作者对戏曲艺术缺少应有的自觉和自信,是很难传承发展好民族戏曲的。时下,国人对大师的呼声很高,恰恰反映了各领域的精英人物稀少,戏剧界同样呼唤当代周信芳、梅兰芳这样的表演艺术大师的出现。戏曲是最典型的中国民族艺术、综合艺术,曾经是老百姓最喜欢的舞台样式,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面对着时代的挑战,戏曲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自觉的担当,应该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传承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发展创新戏曲的历史责任。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