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上海国际电影节20年:一个年轻电影节的“中国梦”

时间:2013年06月22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希腊影片《盗婴疑云》

周润发和郭富城亮相开幕式

美国影片《壮志凌云》

 

      

中外明星亮相开幕式红地毯

    上海,一座与电影有缘的城市。

  百余年前,电影刚一问世,便远涉重洋,来到上海。上世纪30年代,全国近90%的电影工业汇集于此,成为远东乃至亚洲最大的电影文化中心。

  近一个世纪过去,这里依然保留着最适合电影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土壤。就在这里,孕育了亚太地区最具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国际A类电影节,造就了一道动人的城市文化景观。如今,迎来20岁生日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将走向何方?电影与城市,艺术与市场,中国与世界,一个年轻的电影节如何在光影中探求家国梦想的独特表达?

   年轻电影节的世界梦想 

      ——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印象 

  中国电影的世界取向

  电影节的使命是什么?如果说,电影节最初的诞生缘于艺术追求的标榜,发展至今,无论是戛纳还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都已成为好莱坞之外的另一个电影融资、推广、发行体系。某种程度上,市场的大小及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了国际电影节的规模。

  作为A类国际电影节中的“小字辈”,今年刚满20岁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如何确立自己的权威和特色,在艺术与市场之间找到独特的文化表达?

  2013年2月,柏林电影节开幕第3天,正逢中国的除夕夜。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柏林举行的推介会上,一连串数据惊艳全场——

  继201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之后,20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短短10年增长了18.5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堪称全球罕见。

  2012年,票房过亿的中国影片有21部。其中,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以3600多万的观影人次、12亿元的票房收入创造了中国影片新纪录。2012全年,中国平均每天新增银幕10.5块。截至2012年底,全国银幕数从2002年的1845块增加到现有的13118块。

  毋庸置疑,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具活力、最具价值的电影市场之一。这一拥有无限可能的年轻市场,给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前所未有的信心。

  诞生于中国电影产业启动全面改革之年,20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世界电影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国际平台,为中国观众与国际影片的零距离接触作出了最积极的贡献。如今,它依然保持着世界的眼光和取向——有取,更有予,取予之间寻找融合。

  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创作人员和公司对电影节平台的需要,上海国际电影节立意要为国外电影的投资、发行商发现中国电影的宝藏提供平台。单看本届电影节的电影市场:交易市场共有近850家影视公司参展,1617位买家注册,境外展商比例占42%;电影项目市场共收到224个项目报名,选出8个极具潜力的“中国电影项目”,21个“合拍项目”入围。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难以与好莱坞抗衡,年轻导演纷纷将电影成品送往国外市场。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吸引国外投资商的同时,也立志用自己的平台真正推广中国年轻的电影,实现“亚洲电影”的梦想。200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设立亚洲新人奖,旨在鼓励亚洲原创力、扶持亚洲年轻电影制作的产业能力。今年的10部入围影片不仅题材多样,电影语言的运用和个人风格的展现也颇为成熟,亚洲电影新人的电影能力正迅速成长。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借助日益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这个以上海冠名的电影节将来一定会越来越重要。”本届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国王的演讲》和《悲惨世界》导演汤姆·霍伯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全世界其他富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一起,致力于传承并发扬这种跨越时间的电影艺术,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其中。”

  中国电影的浓缩生态

  2012年,中国电影业新的里程碑之年。中国不但以170亿元总票房跃居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和相关企业更是频频亮相国际影视业:万达收购美国AMC院线,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梦工厂合建东方梦工厂,吴征斥资在美国成立七星娱乐集团,小马奔腾收购美国顶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TCL冠名好莱坞中国大剧院,华谊收购国际领先的数字放映公司GDC……“进口大片”席卷中国近20年之后,一股猛烈“逆袭”好莱坞的暗流正在形成。

  面对中国的“逆袭”,好莱坞是投怀送抱还是暗中排斥?这股潮流对于中国文化输出的长远意义何在?如何制作并投资面向世界观众的电影,是否存在一些必要元素?国际投资商应该和哪些本土制片人、发行商合作,如何合作,才能从未来中国市场的发展中获得最大成功?……

  一系列问题亟待回答。这些新问题、新动向,也成为电影论坛的必然话题。不回避尖锐问题,聚焦最棘手的现象,从创办之初,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将自己放在中国电影产业大环境中,将平台延伸至更广泛的业界,思考探索产业现象,寻找中国电影突破之路。十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吸引全球精英前来,发出声音,亮出旗帜。每年电影论坛上观念的碰撞,都会成为未来一年行业的风向标。

  了解中国电影产业核心,对话中国电影风云人物,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钥匙,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近几年发展的战略重点,电影市场已经与电影论坛一起,成为中国电影生态的浓缩写照。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傅文霞看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是电影作品的“孵化器”,更是文化产业的“新引擎”。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在爆发式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诱惑下,本届电影节第一次出现了工商银行、上海银行文化产业部等金融机构参展,欧洲几个大牌的电影发行公司也都在本届交易市场设展。中国电影市场的体量打开,本土影片市场能力的增长,让欧美电影公司不得不青睐有加。

  变化之中有坚守。为了给年轻生产力更好的扶持,电影节项目市场一直坚持从极少的预算中拿出资金邀请国际顶尖培训师为年轻导演及其项目陈述作一对一的培训。“可以说,每届电影节的项目市场经常是创作生态的一个投射、创作方向的一种预示。”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置身产业环境中,去发现产业最急需的服务,思考产业的一些缺失,亲历各种感受,着力打造三个平台:以营销为重的交易市场、以孵化为主的项目市场和以观念引领的电影论坛,服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也是对整个行业的推动。”上海国际电影节业务副总监沈旸说。

  中国电影的年轻力量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举办一届国际电影节,能够给中国电影带来什么?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不懈追问。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最核心的评奖单元,金爵奖历来注重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融合。本届金爵奖评委阵容强大,体现了奖项的国际化、权威性,入围影片不但有名导演、名演员的作品,也有新锐电影人的才华之作。

  备受瞩目的是,此次入围金爵奖的参赛影片中有两部来自中国,包括导演林超贤的作品《激战》和导演胡雪桦的作品《神奇》。

  坚守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拥有中国最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片种最齐全的生产基地和最成熟、最繁荣的发行放映市场,上海电影的辉煌成为城市的光荣,也成为上海文化发展的重要标杆。如何在新的背景下,传承荣光,创造中国电影新的辉煌,上海电影人孜孜以求。

  半个多世纪来,上海共出品故事片800多部,美术片500多部,科教片2000多部,译制片1300多部。荣获了包括奥斯卡奖、戛纳、柏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奖在内的800余个国内外重要奖项。

  上海电影在全球化、产业化的背景下崛起,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生产链的重要一环,上海国际电影节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通过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选和中国电影项目创投等,人们开始认识宁浩、张猛、韩杰等中国新锐导演。后来,人们看到了《疯狂的石头》《钢的琴》《HELLO!树先生》等。

  放电影,看电影,数百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在电影节期间密集展映,让6月的上海激情澎湃。热情而专业的观众,是这座哺育电影的城市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这个年轻的国际电影节的信心和底气所在。老电影拷贝修复,让经典再现;手机电影节、微电影等形式的创新呈现……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麟说,20年的坚守,20年的蓬勃,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人对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最动人的一段梦想告白。

  有梦想,所以永远年轻。走过20年历程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将持续释放青春活力。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 

      “造梦空间”,探寻百年光影 

  广场上的工农兵雕塑群像在初升的太阳下透着明亮的光。这是具有新中国时代烙印的电影标识,曾是“上影”早期的片头品牌象征。6月23日,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后一天,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第7日。这座承载华语电影百年梦想的电影博物馆早已迎来一大批海内外影人和观众,见证“海派电影”开启新里程。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上海电影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创造了众多“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美术片、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在原上海电影制片厂旧址上,上海电影集团建立起电影博物馆,丰富的珍藏和各种互动科技,让电影爱好者沉浸在光影岁月的永恒优雅中。

  如今,几乎摆在观众面前的每一件物品,在中国电影史上都“可圈可点”。早期记录《义勇军进行曲》的电影拷贝,夏衍先生寄语电影演员张瑜的亲笔信,谢晋先生拍《芙蓉镇》留下的全文本记录,孙道临先生每天骑着上片场的“老坦克”(自行车)……

  《乌鸦与麻雀》,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出品的一部讽刺喜剧,以上海一幢石库门民居里四家人的邻里关系,折射出“乱世之末”的市井众生相。还原的片场景观前,本届电影节国际评委会主席汤姆·霍伯对这部拍摄于64年前的经典中国电影中的道具尤感兴趣。

  博物馆迎宾大厅里,一盏电影特效闪电灯静静伫立。这是中国电影技术工作者、上影厂照明工程师晏仲芳自主研发的成果,在1996年获得了第68届美国奥斯卡电影技术成就奖。这盏曾经助力《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等大片的“闪电灯”,仿佛在诉说中国电影人面向未来的中国梦。

  从世界上唯一成为国歌的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到“中国动画之父”万籁鸣手绘的《大闹天宫》分镜头台本;从模仿“风声雨声、枪林弹雨”的拟音室,到多语种轻松切换的译制空间……上海电影博物馆以独特的展示陈列和互动体验,让人们身临其境。观众可以走进录音棚过把“配音瘾”,也可以在拟音器前摸索着“制造”电闪雷鸣和子弹穿梭音效,还可以在动画工作室学一学水墨动画、黏土动画的制作小窍门。

  在建设博物馆的过程中,还特意保留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原5号摄影棚,改造成具有纪念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超大电影放映空间。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这里就是联华公司拍摄基地的一部分。上世纪60年代,这里是上海影人的“造梦空间”,众多优秀影片在这里拍摄诞生。“这可能是整座博物馆占地面积最大的‘镇馆之宝’了。”上影集团总裁、上海电影博物馆馆长任仲伦说。

  在任仲伦看来,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书写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辉煌篇章,建设上海电影博物馆是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今后,这座博物馆将呈现百年电影魅力,生动演绎中国电影故事及幕后传奇,力争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地标,激发更多人的电影梦想。(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关键词:艺术片

      艺术片“天天映” 上海成立艺术电影联盟 

  艺术的佳作却常常不被商业市场认可,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如何让“小众”的艺术电影更多地走进影院,为大众认知和喜爱?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前夕,上海宣布组建艺术电影联盟,以推动上海艺术电影发展,满足更多市民观看优秀电影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首批加盟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的影院共有10家,其中,既有上海电影的新地标——中华艺术宫艺术剧场和上海电影博物馆两家专业艺术影院作为定点剧场,也不乏永华、影城、大光明、五角场万达、正大星美等沪上影院翘楚,这些商业影院将每天排映两场以上的艺术联盟影片。今后,在上海,艺术电影有望实现“天天映”。

  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会长朱中响告诉记者,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下设“选片管理委员会”“影院管理委员会”“宣传推广委员会”三大部门,分别负责联盟的选片、影院管理和营销宣传,让有较好质量、易被商业市场埋没的中外艺术佳作获得更多对外展示的机会。作为各类电影人才、艺术人才、市场人才的聚集地,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将片方、影院、观众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市场的潜能,为各种艺术电影建立影片交易平台,定期开展版权交易,同时积极开展新锐导演扶持计划等社会公益项目,推动整个上海的艺术电影发展,使之逐步成为上海电影的一张名片。(本报记者颜维琦采访整理)

  关键词:新青年

      “新青年”登台 上海电影力推新人新作 

  今年以来,青年电影人在电影市场的成功亮相,显露出青年影人的成长,也让人们对国产电影进入新的良性发展阶段充满期待。上海一直培养、关注青年影人的成长,依托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为青年制作力量提供发展的广阔空间。2012年,上海推出“上海电影新青年——新导演作品宣传展映与产业推进计划”。整合各类资源,推动、扶持《星星的孩子》《狂奔蚂蚁》《大叔,我爱你》三部电影进入院线放映,推出陈苗、潘昊、胡崇曦等6位新人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他们平均年龄仅30岁。

  目前,上海青年电影制作力量发展迅速,80%以上的民营电影企业以青年制作力量为主,他们的身影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参与了众多国产影片以及合拍片的拍摄制作。以徐克、张杰等为代表的“河马动画”“淘米动画”“俪微杰动画”等品牌动画电影青年制作团队,以及一批青年创作团队空前活跃。2013年,上海将继续以上海电影发展扶持资金为依托,充分借助高校资源,通过完善上海电影新青年计划,推出“上海青年电影论坛”,搭建微电影成长平台,为青年人才成就电影梦想创造条件,吸引全国及世界各地优秀青年电影人才汇聚上海。(本报记者曹继军采访整理)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