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13年,李亚威从深圳到楚雄,用镜头记录彝族文化 让好东西活下去

时间:2013年05月24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拍摄电影《荞麦花开》时,李亚伟(中)在给当地群众演员说戏。

  文化的瀚海,总有一些散落的珍珠,虽有璀璨光华,却遗憾地不为世人熟知。有的藏身民间,只能在寂寞中绽放美丽;有的远隔重洋,距离让寻常百姓难睹真容;有的流失散佚,因无人问津而跌落消亡的深崖。

  所幸,有一群人甘为采珠客。他们四处奔走、竭力挖掘,将这些沧海遗珠采出蚌壳、传之于世,让更多人感受文化的魅力。他们的努力,不只延续了文化命脉,更在时代潮汐中绘制出愈加绚丽的文化图景。

  本版今起关注“美丽中国人·文化传播者”,首篇为您讲述一位导演13年的“彝族情结”。

  ——开栏的话

  13年的光阴,该怎样丈量?是年龄的叠加,是金钱的累积,还是职务的升迁?

  有一个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抢救、挖掘、保护,用镜头记录下濒临失传的彝族文化与彝家风情。彝族文化,成为她13年来的生命基调。一部部纪录片,让广东深圳到云南楚雄的距离,从此不仅是地图上的标注。

  这个彝族乡亲口中的“阿表妹”,就是导演李亚威。

  执着

  “阿表妹”长期在泥土里打滚,用眼睛搭一座通往观众心里的桥

  弦子弹起,笛声悠扬,云南省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的彝族老人跳起玛咕舞,步态轻盈,神情优雅。已经没有人能说清玛咕舞的起源,李亚威花了10年时间,跟踪拍摄制作了纪录片《腊湾舞者》,第一次让彝山外的观众看到了这种充满原始宗教气息的奇异舞蹈。

  “李亚威没少遭罪,拍这片子要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去,她有高原反应,愣是找两个人给架上去了。”村委会主任李国森的话里,半是心疼,半是感慨,“这人敬业,山山水水都要走到,一个镜头连续拍三四次还不满意。”

  这也难怪,大山深处的彝人过去哪见过镜头和导演?有一次,李亚威要拍100多只羊在山上的镜头。村里人说,一袋烟工夫就能赶上去。可两个小时以后,却只见4只羊。

  “羊呢?”李亚威问。

  “回家吃饭去了。”村里人答。

  “两个小时之内,如果不把羊赶上来,我跟你没完。”李亚威火了。

  “她一拍片就进到片子里去了,容易急。”李国森说,来村里的次数多了,村民们摸透了李亚威的脾气,反而喜欢上了这直爽的性格。

  跟拍大姚县桂花乡暑立里村,李亚威同样用了10年,以村民打篮球的故事折射时代变迁:从藤条、布条、猪尿泡做的球到正规的篮球,从村民们步行放羊来打球到骑着摩托车来打球,从1个棍刨棒刮的土篮球场到3个灯光水泥球场,从老村长常常上场到后来他打不动了。“暑立里村离县城150多公里,要翻两座大山才能走出去。10多年前,生活条件差,李导从不喊苦。她每次来都住我家,我母亲去世前,还叨念她,后来她来了,就到坟上祭拜……”老村长的儿子鲁伟聪说。

  这个10年,李亚威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阿表妹”,将自己完全交给镜头中的彝山。“只有长期在泥土里面打滚,才能拍出真情感。”李亚威说,“我的纪录片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观众这里有什么,我只是用我的眼睛搭一座桥,通到观众心里。”

  2011年以来,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先后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意大利米兰第二十九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荣誉奖等10项国内外大奖。“我只是坚持了,不坚持就拍不到10年的变化。”李亚威说。

  艰难

  自费拍片、存折曾只剩10元,为接文化“金条”,多辛苦都值

  李亚威与楚雄彝族自治州结缘,还是13年前的事。

  2000年,她受深圳市委宣传部派遣,到楚雄创作一名深圳挂职干部先进事迹的剧本。楚雄州委宣传部的领导提出,能不能顺便给楚雄拍一部民族风情专题片。李亚威感受到了楚雄的诚意,可是20集的专题片楚雄只拿得出80万元经费,这个片子要怎么拍?

  “不能拿两台机器晃荡晃荡就完了。”李亚威只得自己想办法筹钱。她放弃了自己的报酬,拉来30多万元赞助,还把自己的8万元存款也投了进来,存折里只剩下10元钱。

  大姚县昙华山海拔3000多米,是楚雄州彝族风情最浓厚的地区之一。李亚威来这里拍摄时,得了重感冒,却顶着高烧硬扛。工作人员回忆说,将她抬下山时,她还在迷糊中念叨,“如果我不行了,把我深圳的房子卖了,一定要拍完这部片子。”

  “那些年,好多电影、电视剧本我都没法拍,心不在那儿。楚雄的民族文化消耗了我的精神,占据了我的心。黄昏时,我看着深圳的出租车灯,就会想起楚雄的火把节。所以,我只能接一些小项目,赚点小钱,然后带着钱赶紧回楚雄。”这番话,李亚威说得毫不后悔。

  当李亚威拍的素材足够剪出20集片子时,楚雄州开始不断提醒不要拍了,钱不够了。“多出来的部分我想办法!”李亚威唯一的要求是要坐宣传部长那辆车,“因为司机熟悉山路。如果路走岔了,时间就耽搁了。”

  “许多传统民族文化消亡得太快,就像丢金条,一根一根快速地跌落。我听说了,看见了,就想用尽全力把它们接住……”最终,李亚威剪出了41集大型人文风情纪录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

  “有一天我们都会没了,但是这些东西会留下来,长久地活在我的片子里。”李亚威感慨,“这么多年似乎一直在找钱,虽然辛苦,但是值得。生活,只要你对得起它,它就会对得起你。”

  心忧

  拍过的40多位老艺人大半去世,传承彝族文化重在培养后继者

  武定县老木坝村的文化室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里面有书、有电视、有DVD,那是李亚威2006年在这里拍摄电影《油菜花开》时,看到村里人文化生活贫乏,个人捐资2.1万元建起来的。

  在李亚威看来,文化要为人服务,更需要人来传承。“我在楚雄拍过40多个老艺人,如今只剩十来个了。”李亚威很着急,“如何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长久延续下去?培养继承人很重要!”

  2009年,李亚威去武定县为电影《荞麦花开》挑选演员,正巧赶上当地举办罗婺国际民歌节,放牛羊长大的16岁姑娘玛嘉加朵干净的声音让人精神一振。李亚威把玛嘉加朵带出大山,带到深圳,不仅陪她视唱练耳,还教她学文化、学朗诵、学舞蹈。

  “她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在深圳,我一般让她随意地演唱,也带她回到彝族地区采风,再量身制作歌曲。”李亚威个人出资90多万元,为玛嘉加朵发行了音乐专辑《山间回声·玛嘉加朵》,还拍了音乐电视《火塘·阿朵玛西》,将楚雄好听的民族音乐传播到国内外。短短4年时间,玛嘉加朵已经成为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出色的歌唱演员。

  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彝剧团演员杨智苹也是李亚威的“学生”。“李导说,小剧种没有传承,很快就会消亡。我们彝剧团目前没有一个彝族导演,怎么行?”杨智苹说,去年11月,李亚威将她接到深圳,教她说普通话,请老师给她上台词课。接下来,李亚威还将带她一起回楚雄排演彝剧。

  彝山深处,课间操时间,腊湾小学的孩子们围成一个个圆圈,随着音乐有模有样地跳起了玛咕舞。

  “李亚威来拍《腊湾舞者》时,村里会跳玛咕舞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李国森说,李亚威就跟县里的文化部门反映这个情况。2006年,县里拨款开办了两期玛咕舞培训班,有近百人参加了培训,好些还是周边村寨赶来的。

  听着玛咕舞的曲调从校园里传出,年近八旬的起福秀笑了。起福秀的老伴起万福12岁开始跳玛咕舞,2002年第一次出现在李亚威的镜头里,随后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1年底去世。起福秀说,“老伴儿不在了,可我还在,很想李亚威再来家里坐坐。”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