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梦”需要与世界互动——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综述

时间:2013年03月25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快速缓解国内贫困难题?未来又将走怎样不同于西方主流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它的发展对世界格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3月23日、24日,在上海,“中国梦”、“中国道路”成为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主题词。

  两场主题演讲、3场圆桌会议、8场并行分会,这个周末,上海展览馆东西两侧会馆的所有会议室几乎被占满,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位中外学者就“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前景”展开思想碰撞。

  中国道路在国情之上铺设

  巴西里约热内卢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多斯·桑托斯从经济角度阐述“中国道路”的影响力。他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将更加深刻影响世界经济。“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稳定的政治领导、大胆的改革深化,将使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尚存的市场空间,发挥好企业的经营能力。”

  国际事务与中国问题专家、埃及前驻华大使默罕默德·贾拉尔则关注“中国的发展式民主”。在他看来,“中国模式”有两个最值得关注的关键词:“开放”、“与时俱进”。他认为,西方世界的政治模式和发展道路并非唯一,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只有建立在自己文化历史土壤上的民主模式,才更有生命力。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则观察到,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的扩张道路是通过军事力量、政治力量,而中国扩大影响力则是通过经济力量、文化力量。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分析说,世界关心“中国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希望了解中国成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其能否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新的视角。王战认为,“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是体现了每一个特殊性对自己内在普遍性价值的肯定与自信。换句话说,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国情之根上生长出来的发展道路,体现的是对自己国情、本民族的特殊性的自信。

  创立“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书面发言中分析,“中国人需要关心的是,20年后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继续依赖化石能源与技术,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亚历山大·罗曼诺夫则认为,中国在打造文化软实力的道路上仍将面对诸多阻碍和困难,在广泛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不应照搬西方国家的战略,而应更多地在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寻找植根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认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优势在于拥有制度释放的空间。不断推进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道路成功的秘诀所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独特性,未来应在国际舞台上更多更广泛地寻求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需要与世界构建“利益汇合点”

  “中国梦”的实现,“中国道路”的探索,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副院长凯瑟琳·莫顿在题为《中国与国际规范的倡导》的演讲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规范中变得更灵活、更积极,不再是国际规范的旁观者,而是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中国正在改变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规范。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古斯塔夫·格拉茨则预测,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新兴的大国,这两种角色终会将中国融合成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方面希望和平发展和崛起,另一方面又忠于自己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未来最有可能选择的道路是,将国内发展列为首要任务,同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此期间,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认为,中国在和平崛起进程中,需全方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逐步构建“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他表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俨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合作中求发展,又在竞争中谋优势。“控制竞争、发展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