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不拘一格推人才——中国剧协10年“出人出戏”成就回眸

时间:2012年08月2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的一段话,作为我党“人才观”的系统总结,为青年英才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政以才兴,国以才治。”重视人才,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10年来,这一优良传统,体现在中国剧协推动出人出戏的每一个理念,每一个细节里。

  从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到组建梅花奖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从走遍全国的戏剧节到各种类型的读书班、研修班,从打造一剧之本到重视理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10年来,中国剧协一直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人才大计。从当“伯乐”,搭建平台、评选优秀人才到变身“园丁”、多措并举培育英才,尤其是青年甚至少儿戏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再到当“指挥”,不拘一格用人才,一次次理念的创新催生着新的戏剧生态,一次次华丽转身见证着中国剧协推动出人出戏的10年辉煌。

  当“伯乐”

  搭建平台遴选人才

  众所周知,一个名角儿可以拯救一个剧团甚至盘活一个剧种。多年来,全国各地散布着大大小小上百个地方剧种,但随着20世纪现代文明的崛起,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影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娱乐手段的冲击,传统戏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戏剧人才队伍在萎缩,戏剧观众在流失,一些地方剧种也因保护不善沦为“博物馆艺术”,甚或彻底消亡。

  挖掘、发现一个个剧种的代表人物,将其推至前台,乃至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需要一个坚实的平台,需要慧眼识英的“伯乐”,这个“伯乐”就是中国剧协,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则是其中重中之重的平台。

  梅花奖自1983年创立至今已经评选了25届,共有6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个不同剧种的演员获此殊荣。其中,二度梅39朵,梅花大奖6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梅花奖为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去年第九次全国文代会期间,中国剧协名誉主席李默然谈到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贡献时,深有感触地说。而他本人,曾是抨击中国评奖过多过滥的第一人。

  2002年,中国戏剧梅花奖迎来了标志性的一年。从《曹操与杨修》到《贞观盛事》再到《廉吏于成龙》,这一年,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以其“京剧三部曲”一举拿下梅花大奖。这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自创立以来的首个梅花大奖,在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看来,这并非巧合。“尚长荣主席是第一位,除此以外,既有京昆梆全能堪称国宝级大师的裴艳玲,还有小剧种大影响的苏州滑稽戏演员顾芗,更有深受年轻观众喜欢、且颇富创造力的茅威涛和沈铁梅,还有中国话剧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宋国锋。10年6朵梅花大奖,不是评奖过多过滥,而是基础雄厚的结果。”季国平说,戏剧梅花奖经过20年的积淀,使得这10年有了坚实的一度梅和二度梅的基础。

  “梅花奖已成为积极推出优秀戏剧人才和优秀戏剧作品的有效载体。”季国平说,综观梅花奖大赛,通过推荐、审核、初评,跻身梅花奖终评的演员,大都是各院团的“顶梁柱”。有的是来自国家级大剧院的知名演员,也有活跃在基层县市剧团的优秀演员。他们长期活跃在演出第一线,特别是来自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云南的演员,常年深入基层,为少数民族观众服务,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彩的表演,演绎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寓意。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