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至10日,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5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在文章开头,习近平主席引用了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中的一句歌词:“在这‘梨花开遍了天涯’的季节,我即将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同英雄的俄罗斯人民一道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当地时间5月9日,俄罗斯在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脚步交织共鸣。当受阅方阵踏着铿锵步伐走过莫斯科红场,人们不禁想起1941年那个风雪交加的冬日——苏联红军将士从红场直接奔赴前线,以血肉之躯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015年,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中回顾那段历史,并提到潘菲洛夫师二十八壮士、马特洛索夫、卓娅等一大批英雄儿女。“俄罗斯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为赢得卫国战争胜利,付出了牺牲2700万人的惨重代价,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
中国、苏联分别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相互支援。
“10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赴俄罗斯出席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专门会见了18位俄罗斯老战士代表,他们曾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战场上浴血奋战。老战士们的铮铮铁骨和坚毅神情我至今难忘。”习近平主席今年5月7日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中回忆道。
2015年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曾在中国东北抗日战场上和卫国战争中浴血奋战的18名俄罗斯老战士代表。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会见18位曾参与中国东北抗战与苏联卫国战争的老战士,这些白发苍苍的军人中,许多人亲历解放长春、沈阳等战役。在莫斯科见面后不到4个月,尤里·亚斯涅夫等三位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受邀来华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主席为亚斯涅夫戴上一枚沉甸甸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鹰击长空’、阻击日寇,许多飞行员献出宝贵生命。”习近平主席今年5月7日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中写道。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2000余名苏联飞行员加入援华航空队,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与日军激战,200余名飞行员长眠中国大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黑色英烈碑上,镌刻着他们的姓名与功勋,成为中俄友谊永恒的丰碑。
“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最危急关头,‘东方佐尔格’——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阎宝航,向苏方提供第一手情报。”习近平主席今年5月7日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中提到阎宝航的故事。
在苏联卫国战争最危急时刻,被誉为“东方佐尔格”的阎宝航,于1941年5月截获德军将于6月20日进攻苏联的绝密情报,通过中共及时通报苏方。这一情报使苏联赢得宝贵备战时间,周恩来同志曾评价:“这是无法估量的援助。”
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结束后,习近平主席与多国领导人前往亚历山大花园无名烈士墓献花。墓前花圈上的缎带是中俄军民用生命诠释的“正义必胜”这一永恒真谛。
正如习近平主席今年5月7日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中写道的:“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深厚情谊,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似伏尔加河宽广深沉,成为中俄世代友好的不竭源泉。”80多年过去,红场阅兵的轰鸣声渐远,但中俄共同守护的和平誓言,正随着时代脉搏愈发铿锵。
“好邻居”“真朋友”“好伙伴”
“中国和俄罗斯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患难与共的真朋友,相互成就的好伙伴。”5月7日,在抵达莫斯科伏努科沃专机机场发表的书面讲话中,习近平主席这样描述中俄关系。5月8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再次提到,要坚持世代友好,做百炼成钢的真朋友。
中俄合作,离不开元首外交定向领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会晤40余次。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入新时代,双方树立起“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典范”。
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互致贺电,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习近平主席强调,中俄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发展事业负有重要责任。2024年10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商定,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为契机,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共同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国际公平正义。
2017年在克里姆林宫,普京总统为习近平主席颁授俄罗斯国家最高勋章“圣安德烈”勋章;次年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习近平主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枚“友谊勋章”授予普京总统,两枚勋章在两国人民心中架起友谊的金桥。
回望元首外交的壮阔历程,中俄友谊的动人篇章跃然纸上——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现场,习近平主席踏雪赴约,以邻邦之谊庆贺俄罗斯喜事;2015年红场阅兵式上,普京总统将观礼台核心位置留给习近平主席,以最高礼遇诠释“好邻居”“真朋友”“好伙伴”的真谛;近年来,普京总统三次赴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明确表示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一幕幕元首外交经典场景,成为中俄人民心中美好的记忆。
两国元首亲力亲为,厚植中俄关系长远发展的民意根基,一次次携手,促成两国人民广泛参与的丰富活动,传递中俄世代友好的接力棒。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
“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历史的记忆和真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带给我们的启迪永远映照现实、昭示未来。”习近平主席5月7日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引用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引发广泛共鸣。中俄两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国在文学领域的交流源远流长,生动诠释文明互鉴理念。
100多年来,两国的文学作品相互翻译、传播,让两国人民得以领略彼此的文化魅力。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等的作品在中国广受欢迎,他们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中国的古典文学,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也在俄罗斯有着众多的读者。此外,《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等经典歌曲,旋律优美、情感真挚,在中国传唱至今。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更成为了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中俄友好交流的火热年代。
在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文合作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战略引领下,两国人文交流如火如荼,2024—2025年是中俄文化年,各类中俄文化交流活动正不断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的友谊桥梁添砖加瓦。
电影《红丝绸》宣传海报
从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在俄热映创票房佳绩,到两国艺术家携手打造的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华震撼登场,从中国春节庆祝活动“走红”俄首都莫斯科,到中国多地举办俄罗斯传统谢肉节迎春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蓬勃发展的中俄人文交流活动,已成为深化两国关系、推动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俄语版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在莫斯科上演。图源:文汇报
中国原创舞剧作品《咏春》以中国功夫与舞蹈的融合之美赢得俄罗斯观众关注;由中国导演执导、俄罗斯演员出演的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在莫斯科国立民族剧院驻演多场;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的《红旗颂》回响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扎里亚杰公园音乐厅;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马林斯基剧院……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 摄
与此同时,一批俄罗斯经典艺术作品绽放在中国舞台:《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带来原汁原味的“俄式美学”;由《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衍生而来的话剧、芭蕾舞剧、音乐剧令人耳目一新;中国中央歌剧院与俄罗斯艺术家以当代视角对经典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进行再诠释,让文学经典焕发出跨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展现着两国文化的碰撞交融。
2025年3月25日,来自俄罗斯“小鹰”中俄青少年语言文化交流中心营员,走进天津古文化街,感受“津味儿”文化魅力。图为营员在天津古文化街品尝麻花。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交通签证便利化推动下,人员往来与教育合作持续升温。旅游方面,俄罗斯游客赴华人数稳步增长,北京、上海、三亚等城市成为热门目的地,而中国游客赴俄旅游也呈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赴俄游客达84.8万人次,较2023年激增3.2倍,除传统热门城市外,摩尔曼斯克等新兴目的地亦受青睐。教育领域,两国“双向留学”蓬勃发展,俄罗斯140余所高校、220余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19所孔子学院及5个孔子课堂助力中文教学,全俄中文学习者达11万人,汉语水平考试报考人数逐年攀升,“汉语桥”赛事广受欢迎;中国则有超180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约12万学习者研习俄语。双方还通过“中俄名校10+10联合培养计划”“中俄联合科教中心”等机制深化合作,扩大留学生交换规模,联合举办暑期学校及职教项目,全方位促进青年交流与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