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地下空间:地上城市的文化地图

时间:2013年01月3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你对北京的记忆是怎样的?也许你能从北京地铁新线艺术中感受到属于你的那份情怀,或许是荷塘月色,或许是老北京风情,又或许是鼓楼大街暮鼓晨钟的音乐律动。 

六号线南锣鼓巷站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让城市的历史文化从日常生活中彰显出来,让城市记忆以物质的形式保存下来、流传开去,并与当下生活发生关联,加深市民对居住地的认识,唤起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在市民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也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建设,最终的目的也并不是那些物质形态,而是对城市文化风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积累。 

    ——王 中(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九号线白石桥南站 

  1927年7月,朱自清满怀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没想到,有一天当你漫步在北京地铁站点空间中,会欣赏到地铁站墙面上别样的荷塘月色韵致。

  “在什刹海荷塘泛舟是一代代北京青年的记忆。”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马浚诚从北京什刹海的荷塘月色美景中获取灵感,用金属雕刻工艺将摆地摊、卖糖葫芦、拉洋车、橹船、望海楼、冬季滑冰等北京人文记忆隐藏在荷叶的筋脉之中,在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南段什刹海站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空间。

  从1969年至今,北京地铁已建线15条,在建线和未建线9条。地铁公共艺术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课题组,展开了北京地铁公共艺术线网规划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艺术品全网实施系统研究》以及北京地铁8号线、9号线的公共艺术品设计。

  谈到蓬勃发展的地铁公共艺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中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应该透过文化符号的表象,在人们心目中留存这个城市的文化意象。地铁公共艺术关注市民诉求,它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与场景,通过物化的精神场和一种动态的精神意象引导人们去看待自己的城市和生活。

九号线白堆子站 

  肩负城市文化的重任 

  地铁是城市空间最公共的、最平等的、人流大而广的公共空间。地铁公共艺术应该如何与地铁内部空间结合呢?承担北京地铁新线艺术设计的美术设计师生在北京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北京城市精神的发扬上找寻设计之“道”。

  “北京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造成城市地上文化脉络破坏严重,甚至面目全非。由于地铁辐射全北京,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布局的分析与总结,秉承‘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从经济、文化、历史、发展方向等方面全方位分析总结地上空间,从而映射到地下空间的分区与布局,通过这种研究方法,为地铁艺术整体规划提供依据,进而弥补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地铁公共艺术将肩负北京城市文化传承的重任。”北京地铁新线艺术主设计者王中说。

  经过认真研究,北京地铁新线艺术设计团队定下总原则——“文化·空间·艺术”三位一体、“区域·站点·线路”相辅相成。在此原则的指导之下,以时间、空间、文化三个维度元素的两两结合去打造“历史北京”、“宜居北京”、“都市北京”和“创意北京”。

  以8号线二期为例,由于线路沿北京中轴线分布,设计团队认为它是一条整体代表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且集中体现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轴线,所以在全线16个站点中确定艺术重点站4个、普通艺术装饰站10个,通过对位于中轴线上的一系列代表古都、大国气度的文化主题的表现,来展现北京作为祖国首都、国际都市的古今风范。如,中国美术馆站呈现美术史韵,南锣鼓巷站表现胡同文化,鼓楼大街站展示暮鼓晨钟,霍营站汇聚燕京风情。

十号线纪家庙站

  南锣鼓巷印象斑斓多姿 

  如果以《南锣鼓巷印象》为题,“老北京们”一定会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描述南锣鼓巷古老且现代的独特魅力。地铁新线开通南锣鼓巷站,对于京城小资们来说,绝对是一件振奋的事情——不再需要走漫漫长路或者无可奈何地在公共汽车上等待起步,就可以轻松抵达南锣鼓巷,穿行于各个特色风情小店之间。南锣鼓巷是北京地铁8号线和6号线的换乘点,也成为设计团队重点突破的站点,各种设计方案相得益彰。

  熊时涛、常志刚设计的《城市记忆》用亭台楼阁、雕栏画柱、琼楼玉宇等中国传统建筑与民族图饰表现一种文明的图谱,编织一个历史的梦迹。“开始的时候对建筑部分设想的材料为透明琉璃,在透明琉璃里面印有中式的印章,为了保持琉璃的纯透明,我们大费周折,伤透脑筋。那段时期感觉大家都是科学家、工程师,多次试验以后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由于琉璃是手工打造,无法做到完全一致,如果使用就必然会影响粘接牢度,无奈之下只有放弃琉璃转用传统石材加工。”熊时涛回想起来有点遗憾。

  6号线南锣鼓巷左线站台层的作品《南锣鼓·像-1》和《南锣鼓·像-2》清新雅致,由马浚诚、冯烨和孙欧设计。设计者采集了不少老北京的玩意儿,用这些稚拙朴实、妙趣横生的玩意儿唤起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提醒新老北京人不要丢了北京人的“精气神”。“此站用印章的形式作为设计素材,原计划搜集到南锣鼓巷曾经居住过的名人及现在居住市民的印章作为与受众情感上互动的媒介。尽管因为多方面原因这个公共艺术计划没能完全实现,但用印章演绎的昔日南锣鼓巷风光给人以怀旧与如梦如幻的氛围,还是为人们从地下走到地上一睹现代南锣鼓巷风采写下了别样的序曲。”马浚诚对作品的最后呈现还是比较满意。

十号线草桥站 

  把心意放进作品里 

  在法国电影《浓情朱古力》中,由朱丽叶特-比诺什扮演的薇安萝雪带着女儿迁居到一个小镇并开了一间巧克力店。神奇的是,薇安萝雪每次做出来的巧克力,都能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发掘他们心中隐蔽的渴望,让很多人原本封闭灰暗的生活有了新的色彩。联想到北京地铁新线艺术,不只有上述提到的那些作品,还有像鼓楼大街站《晨钟暮鼓》(仪祥策、吕品晶)、白堆子站《凤杏奇缘》(李震、路通)、美术馆站《富春山居》(马浚诚、王中)、安华桥站《水墨时空》(熊时涛、李震)以及军博站《孙子兵法》(王中、武定宇)等作品都把中国的文化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作品都是用心意浇灌而成。遇到困难,战胜困难,留下趋于完美的城市记忆,这几乎是设计团队中每个人的创作心路历程。最后一个完成安装的军博站艺术墙《孙子兵法》,因为墙面钢架体的安装无法达到预定要求,也可以算是现场施工条件最困难的一个车站。军博的艺术墙面全部是整体石材制作完成的,每一块单体的石材都有数百斤重量。为赶工期,设计人员和工人们连续奋战24小时才得以实现。“所有的石材都是工人们一块块自己搬运下去的,他们的肩膀都磨出了水泡,看着真让人心痛。现场施工气温很低,并且风大,整个区域就一直笼罩在灰尘之中,大家身上都是厚厚的一层灰。”设计人员并没有忘记施工工人们的艰辛,武定宇如是说。

  回首整个北京地铁新线公共艺术的创作工作,王中坦言:“最大的遗憾是我们的机制还是垂直体系,规划、空间设计、室内设计工程与艺术很难在一开始成为有机整体,也使得后续艺术对互动媒体的需求等难以实现。”(蒲波)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