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幡三丈三 擎得起“放”不下——记天桥中幡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傅文刚

时间:2013年02月25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学思

2005年春节傅文刚在澳大利亚表演天桥中幡

 

2009年傅文刚(身着蓝衣)在德国表演中国式摔跤

  春节长假过后,许多人开始了新一年紧张忙碌的工作,而直到年初九,傅文刚才能排出一天的假期休整一下,陪陪家人。每逢传统节日都是傅文刚最为忙碌的时候,28年来,春节里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国内各大庙会或是赶往庙会的路上度过的。当中幡高高竖起,傅文刚的亮相便会掀起整个庙会的高潮,成为活动中最为醒目的“可移动地标”。51岁的傅文刚是天桥中幡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幡起源于晋朝,清朝称“大执事”,是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标准的中幡全长9.9米,主体为下粗上细的竹竿,竿顶悬挂有标旗,另外还会加上一层或多层由彩绸、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装饰物,使得舞动中幡时兼具色彩和声音。演出时,表演者不时将30余斤重的中幡抛向空中,再用手、肘臂、额头、甚至是鼻梁等部位稳稳擎起,始终保持幡不离身,竿不落地。

  幡起人聚好口碑

  傅文刚的师爷宝善林宝三爷是1900年生人,民国时期拜了在北京天桥开跤馆的宛永顺门下学习摔跤。一次庙会上,宝三遇到了舞中幡的王小辫儿,便成了中幡的“忠实粉丝”,王小辫儿到哪里表演宝三定会跟去看。而这个王小辫儿就是将中幡引入民间的第一人,他的哥哥是宫里舞“大执事”的太监,每年回河北老家探亲时就会教他舞中幡,清朝灭亡后,王小辫儿成了“北漂”一族,在天桥和各个庙会上以舞中幡为生。

  一次,王小辫儿到官宦人家表演拿手绝活“苏秦背剑”时,突然刮起一阵旋风,眼看中幡就要落地,一旁的宝三一个“里倒勾”(摔跤动作)便将中幡送还到王小辫儿手里,不知道的观众还以为这是师徒配合的创新动作。经历了这次救场,王小辫儿觉得宝三机灵,愿意收他为徒。宝三更是求之不得,后经几番周折终于得到了宛永顺的同意开始学习中幡。

  宝三潜心研究舞中幡与摔跤的技巧,将二者融会贯通,成为了天桥中幡和摔跤的一代宗师,而他对徒弟的要求便是既要精于中幡也要擅长摔跤。“宝三爷就是天桥的名片,从清代开始,天桥有三大跤场,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就只有宝三爷的跤场屹立不倒。”说到宝三,傅文刚神情中透着敬重,“其实除了武艺的高超外,宝三爷在天桥有着极好的口碑。三丈三的中幡舞起来绝对是赚足了所有人的眼球,而宝三爷舞中幡向来都是在一天最末了的时候,为的是不跟其他的艺人抢生意,因此艺人们都觉得宝三爷仗义,对他也格外尊敬。”

  好奇·逃跑·心心念

  傅文刚的父亲傅顺禄是摔跤出身,一次比武切磋时被宝三看重,开始跟随宝三学习中幡。新中国成立后,傅顺禄成了第一批中国式摔跤运动员,当时傅顺禄也曾收过3名徒弟,然而传艺不多便因“文革”切断了这份师徒之缘。为了将技艺传承下去,傅文刚的哥哥们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而8岁的傅文刚似乎对弹球、拍方宝这些游戏并不感兴趣,耍中幡对他来说却充满着吸引力,每当哥哥们练功,他就在一旁跟着比划。渐渐地,父亲发现他是个练中幡的好材料,于是就更加精心培养,对他的要求也越发严格。“练上就后悔了,小时候没少挨打。”讲述着疼痛的回忆,但傅文刚的嘴角却是上扬的,“一练不好就要‘贴边儿’,靠墙根倒立不准下来,否则就是藤条伺候。”

  也许是青春期的叛逆,也许是练功真的太过枯燥,在傅文刚16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内蒙古参军。然而不到一年,令傅文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开始偷偷想念起那段痛苦的日子。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站岗时,傅文刚会情不自禁地操练基本功取暖,同样喜好摔跤的副团长查岗时发现了他的“小动作”,非但没有处分他,反而常常在他站岗的时候去找他切磋。就这样,3年来傅文刚不仅是心心念念着这两门技艺,而且基本功的操练也从未间断。

  桃李芬芳难解忧

  1985年地坛庙会恢复,20多岁的傅文刚第一次跟着父亲在庙会中表演中幡,便一举成名,从此全国各地的邀约不断。后来傅文刚做起了建材生意,买卖甚是红火,但傅文刚有着深深的天桥情结,他一直想组建一个艺术团专门展示老天桥绝活儿,于是便把生意交给妻子打理,奔走多年,终于在2000年,北京傅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正式成立了,除了表演中幡、中国式摔跤外,还有硬气功、古典戏法等老天桥绝活儿。

  目前,傅文刚有10多个徒弟、40多个学生。对于传授技艺傅文刚十分开放,但要成为自己的徒弟,傅文刚则会仔细考察,品德优良者才可“收入麾下”。每次收徒傅文刚都会举办传统的拜师仪式,拜师宴上,红毡铺地,亲朋好友聚齐。傅文刚说:“办拜师仪式的目的一是将新收的徒弟介绍给好友和同行,共同监督徒弟的德行,不可以武伤人或欺行霸市;二是为徒弟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如果今后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难题,自己的同行或好友也会给予帮助。”

  如今,傅文刚的徒弟们都已经可以独挡一面,在全国各地的庙会中常能看见舞动着写有“傅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幡面的年轻人,傅文刚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场下“检阅”徒弟们的表现。尽管如此,傅文刚还是有些担忧:“目前我的这些徒弟,他们的父辈都是擅长摔跤或喜欢中幡的一代人,对于中幡和摔跤有着与我一样的感情,然而现如今的年轻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了,可能他们的下一代愿意传承技艺的人会越来越少。”采访快要结束时,傅文刚告诉记者他一直以来的愿望是开一家跤馆,普及中国式摔跤,同时也能为徒弟们精进中幡技艺提供场地,但让傅文刚痛心的是,当前跆拳道馆炙手可热,而中国式摔跤因尚属非奥运竞技项目得不到人们的认同,跤馆即使开起来恐怕也难免要门前冷落了。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