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陈孟昕:艺术之根在祖国

时间:2011年12月2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雪钦

  “‘德’不可空谈,一定得具体有所作为。对我来说,就是运用自己较擅长的艺术方式去传达真善美,让作品产生好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对于获得的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画家陈孟昕如此理解,且长久践行着。

  1957年,陈孟昕出生于河北邢台,少时画的一幅《实践出真知》童趣十足,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画展还获了奖。中学毕业后陈孟昕进染织厂当工人,做的是设计花布的活儿,后被推荐保送到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79年毕业后到报社当美编。数年后为了提升自己,陈孟昕报考了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拿到硕士学位后陈孟昕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连续六届参加全国美展,作品屡屡获奖。 

  之所以能取得丰硕的艺术成果,陈孟昕在艺术创作上的主动探索与自我突破功不可没。读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处于创作初期的他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也画了很多优秀的写意人物作品,获得了湖北省第六届美展一等奖,之后创作的写意画也显现出良好的笔墨功底。随着艺术实践的深入,陈孟昕找到了“更适合自己内心”的表达方式和叙述语言,遂转变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写意人物过渡到工笔人物。“工笔画能很好地抒发、诠释我的情感,因为我性格比较认真细腻,又受浪漫‘楚文化’的影响,这些都促使我转向工笔画。”陈孟昕说,艺术家要达到理想的艺术高度,必须运用最能凸显个性的创作风格和样式,如此才能达到“手与心一致”。随后,他根据去新疆体验生活积累的素材而创作的工笔画处女作——《帕米尔风情》一举斩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这幅作品将写意画的流畅、气韵、神思融于工笔画之中,使工笔画有了全新的面貌,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得到认可后,陈孟昕又独辟蹊径,建立并形成了“大工笔”的结构范式,来创作主题性的大型作品。在标志着陈孟昕个人风格成熟的现代工笔重彩画《一方水土》中,他塑造出100多个具有地域特色、动作与神态生动各异的人物,精彩再现了贵州苗族群众的生活。这幅作品以当代审美角度描绘了当地“人与人的亲近真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陈孟昕在其中寄寓了“把那种美好带到城市生活里,让人们懂得珍惜彼此和自然”的深深期许,他那诗意的审美意趣和家园情怀也在画作中一览无余。因而有评论认为,陈孟昕的作品一扫当今工笔人物画中常见的甜俗之气,他在工笔人物画中就如何运用新的审美观念、形式语言来表现民族文化风尚和当代人的生活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留校工作几年后,陈孟昕开始在加拿大和美国旅居,美国很高档的画廊代理他的画,其作品售价不菲,他还拿到了绿卡。而正当艺术事业在异乡红火之时,他选择了回国。这个决定使得他的很多朋友感到纳闷:画卖得这么好,收入又可观,为什么要走呢?“离开亲近的环境氛围和文化圈,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根的植物,心中总感到空虚。因为我身在国外画的还是中国画,脱离了祖国和民族环境只会越画越空。我艺术的根在中国。”陈孟昕告诉记者,美术作品的个人风格是小风格,大文化大民族风格才是大风格,他不想让自己绘画的民族风格在国外慢慢被同化而丢掉了。 

  这段旅居经历也给陈孟昕的艺术生涯带来了新突破。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绘画崇尚和谐典雅,对色彩却较为轻视,而西方绘画则极重视色彩科学和冷暖关系。于是,他的工笔画在保持画面主色调的前提下,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技巧,有机融入了对比色的运用。他在创作《暖月亮》时极尽色彩冷暖对比,大胆地让红绿蓝在画纸上碰撞,尽情描绘出作者所向往的诗情画意,这也使得该作品在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中获银奖,又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铜奖。

  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题材大都为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特点突出,而每幅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特征细节,均非陈孟昕的信手涂鸦或随意虚构,确是有其真实的原型和来源。“民族土壤中可以挖掘出富有文化涵义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民间生活题材。我是在生活一线寻找绘画题材,作品里每个人的动作神态都取自我深入其生活的观察与感受。”陈孟昕告诉记者,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他曾经“整个春节在贵州苗寨里过,看着苗族人家一天天怎么过”,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受中铺开了画纸。无怪乎,苗族的春节民俗会在陈孟昕的画面里鲜活生动起来。

  范迪安曾评价说,陈孟昕的作品总是具有一种大视野的景象,在宽阔的结构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气象融合在一起,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显示出生机,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丰富绚丽的色彩。 

  回国后陈孟昕一直在湖北美术学院工作至今。身为副院长,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依然坚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湖北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标志性作品: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壁画《楚韵》,武昌新火车站壁画《龟蛇锁大江》,武汉江滩大型浮雕《大禹北方治水故事》等。“公共艺术有更大的影响,可以为城市服务,而且对于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审美鉴赏能力有帮助。”陈孟昕如是说。 

  多年来,他坚持给学生上课,在教育理念上,与其绘画风格一致,陈孟昕也希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灵感,“不喜欢学生无病呻吟,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小情绪里。”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陈孟昕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指导教师”、“教育系统管理育人先进个人”。 

  艺术家的德与艺相得益彰,方能同焕芬芳。从2003年起,他多次以个人名义资助贫困农家儿童上学,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阳光助学特别贡献奖”,他曾将一幅合作国画拍卖所得的280万元善款全部捐献给贫困学子,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又积极参加“百名书画家赈灾义卖”活动……对于这些,陈孟昕一再嘱咐记者“轻描淡写”,他恳切而平实地说:“做公益是内心的一种需要,做这些事时自己得到了满足。”

  (作者为《中国艺术报》记者)

  陈孟昕

  男,汉族,1957年4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美术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教授。

  参加六届至十一届全国美展,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中外美术馆收藏,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等大型画册,参加人民大会堂、武昌新火车站等壁画设计制作。曾获第一届、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佳作奖和银奖,第七届、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纪念“延安讲话”全国美展优秀奖分区展览金奖等。

  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湖北美术学院“一对一”资助贫困大学生计划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省文联等单位组织的书画家赈灾捐赠和“阳光助学”等活动。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指导教师、教育系统管理育人先进个人和文明创建优秀共产党员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编辑:欧阳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