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城建与文保:“伪矛盾”凸显真问题

时间:2013年11月2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邑 生

  正在建设过程中的福州地铁屏山站去年12月发现了2200年前闽越古城(冶城)遗址,这是福州建城历史最早的见证。考古工作者今年8月初才得以进驻遗址现场,至今已收获了从西汉至清代的上千件文物。但就在这项工作还未充分展开之时,近日却接到通知,按上级安排,考古将在11月30日截止,届时考古发掘不管进行到哪里,都将全部中止,还没有发掘的部分遗址将不再发掘。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广大网友与相关专家、学者认为“上级”这种分明强势的不顾文物价值、只看眼前利益的态度,令人愤然。

  在当下中国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中,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产生矛盾的新闻,时有耳闻。其中孰轻孰重,有时确也很难断定。城市建设,大多是“民生工程”,从便利居民生活、提升城市品质的角度,我们似乎没有理由对它说不。而文物保护,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就比如这次发生在福州的事情,许多人就表示,地铁,早晚都会开通,但几千年文明真迹一旦被毁,就再也不会有了。但现实是,在土地、资金等硬件资源的制约下,城市的建设和扩张,不可避免地要侵占古旧文物的生存空间。这,似乎成了一个无法化解的两难问题。

  但这个所谓的两难问题真的无解?答案是:未必。比如,在地铁建设和文物保护方面,西安的经验就值得借鉴。他们在地铁工程规划阶段就做好了文物保护规划,在选线时避开可能埋有遗址的区域,同时在施工阶段考古人员跟着当“监工”,一旦发现文物,地铁施工立即停止。于是,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解决类似矛盾的焦点在规划上。是不是只要规划做得好,这些问题还是有可能避免的?但答案仍然是:未必。重大城市建设项目不是搭积木那么简单,在建设之前,一般肯定要经过调研论证、勘探测量和规划设计等过程。尽管如此,为什么还会频繁出现剧烈的城建与文保的矛盾呢?《人民日报》11月7日一版刊发的评论员文章《不要再“一任市长一张蓝图”》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文章提到,一些领导干部“新官不理旧事”,认为追求“任期政绩”才是“算在自己头上”的政治资本,热衷另赋新篇、重起炉灶,导致一些城市一届一个规划、一任一个思路。正是一个个没有落实到位而又不断花样翻新的规划,才导致了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不连续性,也才让许多本可以避免的矛盾凸显了出来。

  福州地铁建设过程中发现古城遗址,或许只是个意外,毕竟福州和西安的文物分布情况不同。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几乎每个城市都要面对。它们之间的矛盾,有时候其实可以通过更有力的规划及执行或者其他有效措施,得到避免。甚至它们之间的这种所谓的“矛盾”,在笔者看来有时候很可能只是一个“伪矛盾”,完全是人为造成的,特别是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不从群众意愿着想的“长官意志”、“政绩观念”等造成的。而一旦这种“矛盾”爆发出来,很多时候也只能以“城镇化建设”、“民生优先”等理由,逼迫文物让路。毫无疑问,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寄托着人们对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但城镇化显然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盲目造城。而且,所谓的“民生工程”,也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民心工程”。今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的“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规划引领”,指出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影响和文物保护的要求”。但愿一些政府部门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如此,城建与文保的所谓“矛盾”,才可少些了。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