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千年苏绣:寻觅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时间:2013年07月03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图为一位年轻的绣娘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现场进行苏绣制作。CFP  
 

  2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的《四大名绣该怎样传承》一文,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人们惊叹于四大名绣神奇的技艺,同时也期盼着这一中华文化精髓流芳百世。如今,四大名绣已经走出国门,它神奇、高超的技艺令世界为之惊叹。2012年,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之际,姚建萍精心创作的苏绣作品《英国女王》被白金汉宫正式收藏。

  日前,苏绣作为东方艺术的精华,中国的骄傲,再次受到世界瞩目。从英国伦敦传来消息:经过专家组严格的品鉴程序后,江苏苏州高新区镇湖绣娘邹英姿的滴滴针法绣《缠绕》、梁雪芳的虚实乱针绣《荷韵》、姚惠芬的减针绣《四美图》三幅作品正式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我们的心血,就像孩子一样难舍难离。”邹英姿告诉记者,“苏州刺绣要走出国门,必须要有精品留在国外。我们能为苏绣的发展作些贡献,还是情愿的。”邹英姿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苏绣艺术创作者们共同的心声。

  十多年来,随着绣娘从原创构思到技艺水平的不断提升,苏绣屡屡在国内外工艺美术展和大赛中收获佳绩。其中,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的作品多达1000件,金奖300多件,100多件作品被中外著名博物馆收藏。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苏绣,在传承过程中被不断创新,在保护中赢得新生。如今,她已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刺绣市场的占有额达75%以上,生命力十足。

  创新机制,延续“指尖下的传奇” 

  在中国四大名绣中,苏绣当属首位。如今,苏绣已不单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它的艺术价值、交流价值、学术价值决定着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镇湖,是苏绣的发源地,也是苏绣最重要的产地。这个太湖边2万人口的小镇,如今拥有8000多名绣娘。20世纪末,政府在这里投资建成长1700米的“绣品街”,集聚近500家绣庄,使镇湖一改过去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式的链条产业。

  “前几年,有画家状告绣娘侵犯其版权的官司,在绣娘间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很久以来,绣娘们的创作蓝本,大都依靠画家或摄影家的作品,自己不具备构思和创作能力。”熟知内情的工艺美术大师告诉记者,多年来,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在其表面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没有制作标准、缺乏创意等制约其发展的隐患。

  为帮助绣娘们解决版权问题、规范刺绣产业版权秩序,2010年,苏州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出资50万元,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共建“苏州市刺绣作品版权许可交易平台”。绣娘只要成为镇湖刺绣协会的会员,便可以在平台注册,从库中购买作品权限,将买得的白色防伪线绣成标识为“SXIP+数字”的防伪标记绣在作品中,这样既解决了绣制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原稿版权纠纷问题,也为作品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护身符”。

  平台正式运行之后,卢梅红第一个从库里购买了15件刺绣作品的版权:“总共只花了50元,买10个送5个。”镇湖刺绣协会副秘书长裘星告诉记者,收取的少量费用,完全是象征性的,目的是为了逐步培养绣娘们的版权意识。

  此外,2010年“镇湖刺绣”获得了国家地理标识和集体商标的批准与使用权;2012年,苏绣建立起了规范的技术标准。截至2012年底,镇湖刺绣协会已经与国内外40多个学术机构、行业组织建立了技术交流联系,先后组织绣娘赴国外展览和进行交流活动70余次。

  大师领路,为绣娘树“风向标” 

  走进紧邻中国刺绣艺术博物馆的梁雪芳刺绣工作室,进门处的青砖墙上,挂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织绣创新中心”的牌匾,显示着这个绣庄的与众不同。

  “不做创意的话,绣什么?怎么绣?拿一本画家的画册去绣,苏绣能走多远?”刚一见面,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就向记者抛出了好几个问题,“苏绣从艺术创意的角度来讲,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梁雪芳拿出一幅在真丝绡上创作的“荷韵”作品,“这是我近几年在探索的《尔若盛开》系列,在针法上不断变化,表达的趣味性也不同。”接着,她又给记者做了一个实验,在作品上倒几滴水,只见几滴水并没有在绣品上晕染,用纸把水吸掉后,绣品依然完好无损。“为了对传统绣品进行防潮、防尘处理,以及避免玻璃的反光,我们反复试验,做了5年才成功。”

  近年来,像梁雪芳这样在原创构思、针法创新方面下功夫的绣娘还真不少。在政府的倡导下,许多刺绣技艺良好、艺术功底扎实的绣娘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和发明了更加广泛的刺绣题材作品与刺绣针法、装饰手法,推动着苏绣技艺不断进步和发展。

  作为一张耀眼的名片,苏绣在国际场合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如中英建交40周年时,薛金娣的刺绣作品《友谊熊猫》被英国国会特拉思克莱德勋爵收藏。

  如今,仅镇湖就有高级工艺美术师30人,其中姚建萍、梁雪芳、卢福英、邹英姿、朱寿珍、姚惠芬和王丽华等7人为“江苏省刺绣大师”,卢梅红等11人为“江苏省刺绣名人”,初、中、高级职称绣娘150余名。

  2011年,邹英姿首创的“滴滴针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了镇湖刺绣发明史上零的突破,邹英姿本人也成为“原创型绣娘”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刺绣大师领衔,绣娘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日益增强,2012年上半年,刺绣产业共申报外观专利310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

  “不能让苏绣在下一代断了脉” 

  “刺绣人才的吸纳是我这几年最担忧的事。”与梁雪芳交谈,这个话题是她说得最多的,“刺绣近年来蓬勃发展,并不缺技艺高超的‘裁缝’,最缺的就是了解刺绣的专业设计师。但并不是懂设计、懂书画的人就能来当刺绣设计师,这个前所未有的职业首先应当充分了解刺绣,熟悉刺绣的各种针法,同时又拥有一定的美学基础,这样才能根据各种艺术灵感,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刺绣作品。”

  2006年起,镇湖街道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方联合创办了5年制苏绣大专班。如今,已有三届学生共30多人毕业。

  苏绣大专班前3年是“打基础”。这些新一代的绣娘和绣郎,除了要向刺绣工艺大师梁雪芳学习各种针法外,还要和其他艺术院系的学生一样,全面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书画美工、艺术鉴赏、计算机应用、摄影摄像等基础课程。

  “这些都是传统刺绣‘学徒式’教学中所欠缺的,有了这些基本功,学生们才有了欣赏艺术、理解艺术和分析艺术的能力。”苏绣主题教学课程的学科带头人冯雨老师告诉记者,学生们打好扎实的基础后,从第4年开始就进入了主题教学环节。

  “这些孩子出生在镇湖,对刺绣、对家乡很有感情,他们的成长让我看到了刺绣后继有人的希望。”梁雪芬说,但是,光靠这些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继承人,苏绣的创新性还是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镇湖是偏居苏州西部的一个小镇,有多少耐得住寂寞、坐得下来的年轻人愿意到这里来发展,这些都是苏绣艺术吸纳人才的障碍。”

  对此,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长、镇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宋长宝透露,接下来,政府将大力打造“绣娘文化”,一方面是借此推广和宣传苏绣,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另一方面,是为了把刺绣产业的发展更多地聚焦到绣娘本身的发展上来,树立“知识型绣娘”“原创型绣娘”的典型,培养年轻一代对苏绣的兴趣,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苏绣艺术事业。(本报记者 郑晋鸣 苏 雁)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