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香港文物修复义工计划施行13年 普通人也能当文物“医生”

时间:2013年06月27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文物修复义工协助装订清末年间的田契房产记录册。

  香港特区政府文物修复办事处提供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香港市民陈先生的“病人”却个个大有来头:四五十年的旧书籍、过百年历史的清朝书卷……在陈“医生”的妙手之下,岁月磨蚀的痕迹悄然淡去,重现往昔风采。

  如今,像陈先生一样的文物修复义工正活跃在香港各区博物馆,或是观察文物为它们“诊断”病征,或是修复文物为它们“疗伤”。香港的文物修复义工计划施行至今已13年。这些普通人,如何变成了专业的“文物医生”?

  每年零门槛招聘70到80个义工,服务时间超过3000小时

  一年多前,陈先生对文物修复还一窍不通。现在的他,已经能把文物纸本维修的要领讲得头头是道:“维修文物书册,要先拆掉书本装线,逐页查看损毁程度,记录不同损坏,再对症下药。受潮长毛的纸张,要用化学棉清洁;纸张裂开,要用纤维纸粘住;虫蛀的地方,要用同类型的纸逐个修补蛀洞,这样才能不露痕迹。”

  “最初需要学习保存纸本的基本常识,然后从最简单的修复步骤开始,逐步可以参与更多。”加入文物修复义工队一年多,陈先生每周有1到2天都在文物修复工作室内。“平时对文物只能远观,亲手感受文物连想都不敢想。现在竟然能亲手触摸这些文物,给它们‘疗伤’,很有成就感。”

  香港的文物修复义工队目前大约有近百人。他们穿梭在香港各区博物馆,或是观察文物“诊断”病征,或是修复文物为它们“疗伤”。

  特区政府文物修复办事处总监陈承纬表示,香港文物修复处不到40人的团队要照料各区博物馆26万多件馆藏,还有公园、社区内公共地方的各种艺术品不时需要保养,工作量大,只能按照轻重缓急分批处理。因此,文物修复义工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援力量,每年为修复工作贡献超过3000小时。目前,文物修复办事处不设任何门槛,每年招聘70到80个义工,从招聘广告贴出到额满,也就两三周时间。

  灵活管理,了解义工的特点,是善用义工资源的第一步

  文物修复义工队的发展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也遇到过困难和阻力。“刚开始很辛苦,”陈承纬坦言,“尤其是最初3年,基本都是我们在‘照顾’义工。”

  2000年,在陈承纬提议下,文物修复办事处开始引入义工试行计划。最初规模很小,义工人数只有个位数,参与的部门也只有三到四个专业领域。由于招募没有资质门槛,义工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离不开照顾。“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义工资源反而成了负担。”陈承纬说,修复团队内部反对招募义工的声音开始浮现。

  不过,陈承纬依然坚持这项计划。从外国的经验来看,很多资源有限的博物馆都采用专家带义工的模式。香港有成熟的义工文化,市民的文物保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只要做好管理,应该能走出一条路。

  了解义工的特点,是善用这笔资源的第一步。陈承纬想到,既然义工的特点是工作时间灵活、自主性强,那我们也要变得灵活。

  经过几年的积累,修复办事处开始摸索出一些经验:哪些项目可以请义工帮手,哪些项目义工最有兴趣,如何维系和义工的关系等。

  现在,每名义工加入后可以在参观修复工作室、迎新营的过程中,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从项目清单上寻找自己感兴趣、方便参与的工作,然后才跟随部门专家开始学习。

  文物修复不是儿戏,需要扎实的化学材料基础,更需要经验积累,还需要耐心细心的品质。在“零门槛”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和管理义工资源,同时又让每位义工有所收获,至关重要。每年的义工招聘人数都会根据当年的工作量决定,每名专家带3到4名义工。

  谨慎处理、确保安全,13年来,义工参与文物修复从未出现事故

  特区政府康乐文化事务署表示,试行至今13年来,义工参与的文物修复从没发生过受损的情况。这与修复办事处的谨慎原则不无关系。

  按照义工的学习进度,初入门的义工主要负责观察、记录文物损坏情况;有两三年经验的义工,可以从事简单的表面修复。每次服务都会由专科修复主任带领及监督,不会独自处理文物,以确保文物及他们自身的安全。

  并非每一个文物修复工种、每一个步骤都可以传授给义工。例如,油画专科不会设义工职位,书画装裱仅有某一部分可以让义工操作。从义工的安全角度考虑,还有一些涉及危险化学品、贵重仪器的工作,也不会让他们参与。

  “不能因为义工的参与而取代正式员工本身的责任。邀请义工参与,我们的责任更大。”陈承纬表示,一方面要对文物负责,一方面也要对义工负责,让他们有所收获。因此,修复办事处一直推广将文物修复的概念、做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些钟爱的物件,文物修复知识能帮助它们对抗时间、环境的侵蚀。例如,用漂白剂按1∶99兑水,不仅可以修复发霉的旧建筑墙面,还能延长毛巾的使用寿命。

  “博物馆扎根于社区。”陈承纬表示,希望透过文物修复义工计划,让市民对文物修复有正确及深入的认识,增强他们对文物修护的认同和重视,使更多的本土文物能得以妥善保存,流传后世。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