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粘贴式评论”当知耻

时间:2013年06月0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彭宽

  某报编辑近日在处理一篇评论来稿时,感觉其中的若干段文字似曾相识。细查后发现,这些文字与该报曾刊发的某篇报道中的部分内容十分雷同。这篇评论只是把报道中部分段落内个别文字稍作改动,就变成了自己的“感悟”,而且还光明正大地投给同一家报纸。这样的稿件的确令人啼笑皆非。

  其实,在当下评论文章中,此类现象屡见不鲜,程度远比以上事件严重的也不在少数。在“红包评论”、“友情评论”等评论界不良现象之后,一种新的“粘贴式评论”开始大行其道。笔者听那位编辑说起,在阅读众多来稿时,发现往往某个话题一经爆出,一些人就迅速开始动手“写”评,“写”法是先四处收集相关报道和别人的评论文章,或者“百度”一些关键词,然后就动手“操作”,剪贴拼接,穿针引线,将“材料”来一个拆分组合、移花接木,然后自己在一些边角文字上略作修饰,稍加遮掩,甚至“活儿”糙点的连这点功夫都懒得做,一篇“评论”就这样“生产”出来。一些熟谙此道的“高产者”,常常一日一篇甚至一日数篇,速度快得令人咋舌。更让人无语的是,不少“作者”并不为如此见不得人的“写作”感到羞耻,反而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每次更把这样的稿子同时投给多家媒体,撞上一家是一家。而事实上,有些媒体在评论稿件奇缺的情况下,有时也不得不放弃原则,拿这样的稿件凑数,这就更助长了此类“作者”的投机心理。

  面对这种“粘贴式评论”,先不说是否涉及抄袭剽窃侵犯别人劳动成果的问题,单就质量而言,也让人无法卒读。因为内容段落大多是东拼西凑来的,所以无论粘贴者如何“排列组合”,文章必定会出现衔接不当、逻辑混乱的情况,甚至不同的语言风格混合在一起,根本无法统一,更谈不上什么独到的见解和睿智的思索。而评论本来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是充满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考的脑力劳动,它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正是因为大家可以从优秀的评论中得到警示、启迪,得到一种理性认识上的激发和反省,看到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而那些不经大脑的“粘贴式评论”,恰恰不可能提供这样的阅读体验。

  “粘贴式评论”的增多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读者欢迎和喜爱评论文章,而当下优秀的评论文章明显缺乏,投机者感到有空子可钻。二是评论文章一般稿费高、关注度高,投机者出于赚钱或保持曝光率等种种目的,想钻这个空子。三是当下网络技术发达,投机者完成此类操作和一稿多投的技术、时间等成本极低,命中率却相对高得多,能钻这个空子。据笔者所知,其中有些人还为自己的投机行为寻找了种种“理论依据”,比如“观点共鸣论”,你可以有这种观点,我也可以有,咱们观点一致,感受相同,何谈抄袭?再比如“传播效应论”,就算我“借用”了你的东西,但通过我的文章把这个观点扩大了影响,“借借”又何妨?又比如“综合创新论”,我并没完全原文照抄,而是综合了多人的文章,所以仍属“原创”,岂容你随口污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粘贴式评论”正在成为评论写作中又一种假冒伪劣产品,而且不少人还“粘”得光明正大,“贴”得理直气壮。笔者只想说,评论本为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粘贴式评论”却恰恰丢掉了这一基本品格,如此“写”评,难道不知耻吗?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