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树立正确文化政绩观要摒弃“GDP崇拜”

时间:2013年03月1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安 岳

  “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阐述,历史性地将文化改革发展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挂钩,必将对今后文化改革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树立正确的文化政绩观,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首当其冲的是,文化政绩观必须摒弃“GDP崇拜”。对于领导干部尤其是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政绩,一个十分方便的考核指标就是GDP。这固然没什么不对,因为它是一个有很强操作性、且能反映一地经济发展成绩的指标。但当把一切都交给GDP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就经济领域来说,为了拉动GDP的增长不计代价,已经出现重大危机,良田被占、环境污染等恶性事件大面积出现。社会各界近年来对绿色GDP的呼唤,正反衬了经济领域“GDP崇拜”的恶果。

  随着将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提出和逐步实施,人们有理由担心经济领域的“GDP崇拜”在文化领域蔓延滋长,并由此产生更为复杂的负能量。这绝非杞人忧天。事实上,文化领域的“GDP崇拜”早已显露苗头,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不少成了房地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过度商业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破坏)、大建博物馆大剧院(虽因投资巨大拉动GDP但却因脱离实际沦为摆设)等案例,可谓屡见不鲜。文化当然可以创造GDP,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领域的经济贡献名列前茅就是最好的例证。但当以抓经济工作的方式抓文化,以唯利是图的方式抓文化,我们将同时输掉文化和经济。抓得越起劲,输掉的就越多。

  道理不言自明。文化是民生,关乎人的生活、精神和情怀,直指人的心灵。文化除了为产业开发提供无限可能,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人们提供精神庇护所和尘世的安慰。为政者当然应该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盘活适合盘活的文化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产业开发,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另一方面,更应该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创造各种条件激发优秀文艺人才和优秀文艺作品的不断涌现。尤其应大力兴办政府买单的公益性文化,让老百姓的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在这些似乎不能拉动GDP的文化领域,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不仅不应该视而不见,更应该有所作为、大有作为。这些领域,也应该成为文化政绩考核的重要方面。

  另外,文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文化政绩的考核不应该局限于一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可以参考经济指标,但说到底,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方面的很多事情必须长时间孕育、发酵,才可能生根、开花、结果,如果非要在为官一任中为求速成拔苗助长,那只能是对文化的伤害。这也是文化政绩观要警惕“GDP崇拜”的重要原因。

  提出考核领导干部文化政绩,对于进一步提升文化工作在政府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各级政府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期待各级政府领导真正懂得文化、会管文化,期待有关方面尽快出台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告别“GDP崇拜”的文化政绩考核体系,助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