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乡村亦有梦,文化应担当

时间:2013年02月07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张 贺

  当电影院里国产大片和进口大片轮番上演的时候,当大剧院里音乐会、晚会争奇斗妍的时候,当演唱会和小剧场里掌声阵阵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不是所有人都有缘欣赏这一切的。对8亿多农民中的绝大多数而言,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实际上,任何城里人只要在乡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就不难感受到,与物质生活的差距相比,城乡之间文化生活的差距可能更大。城里人唾手可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许多农民即便消费得起也未必能得到。贫乏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幸福指数的一大障碍。

  但农民对文化的渴望与城里人一样强烈。一位为我装修房子的农民工曾把我拿回家用来垫地板的报纸一张张收集起来,他说平时舍不得买报纸。心酸之余,我把家里看过的杂志、闲书和影碟一股脑儿送给了他。在宁夏农村采访时,我曾见过小学生在拿到一本新字典时兴奋的笑脸。在四川大凉山山区,许多孩子不知道喜羊羊和灰太狼是什么,因为他们从来没看过这部风靡全国的电视动画片……

  在本质上,对文化的向往是对文明的渴望。一位在城市打工的女工曾说,她之所以铁了心要在城里安家落户,就是因为带在身边的大儿子在城里学会了见到陌生人时说上一声“你好”,而留在乡下的小儿子在面对陌生人时除了沉默还是沉默。她觉得在城里长大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使人更自信、更开放。

  近年来,随着广电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大规模铺开,农民读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看电影难、听广播难等问题基本缓解,中国农村初步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但客观地看,这些工作仅仅是开始,所提供给农民的文化服务是广覆盖、保基本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乡村文化建设还有待破题。尤其重要的是,在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以后,如何使文化服务更具针对性、更加常态化,就成为文化惠民工程能否真正长期发挥作用的关键。换句话说,今后的重点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有人曾说,文化的重要作用就是提供梦想。但只有把文化的种子种进心田,梦想才会萌芽生长。公共文化建设应担当起为乡村播撒文化种子的重任。

  春节将至,本期文教周刊撷取四地四项文化惠民工程服务基层的一个侧面,请读者跟随我们的记者体验一次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

重庆图书馆 让一票难求不复存在

“各位农民工朋友: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我们回家团圆的日子,今年你回家吗?文化共享工程帮您忙,让一票难求不复存在。”1月29日,重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内,亲切的标语为这个冬天增添了丝丝暖意。

  去年起,作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重庆市分中心,重庆市图书馆开始依托各区县支中心,利用公共电子阅览室平台,在春节前后,免费为农民工网购火车票,这一服务也延续到了今年。

  中午12时,在外打工、刚刚返渝的重庆人程铭夫妇赶到图书馆,请工作人员帮忙买票。虽然距春节尚有一周,他们已在担心节后的返程火车票了。

  “在窗口买票,不仅要排上好几个小时队,还不一定能买着,就指望着网上买了。”在程铭看来,网络购票确实方便快捷,但无奈自己电脑操作一般,也不会使用网银,只好求助他人,“亲戚朋友都在上班,不好麻烦他们,幸好图书馆开展了这项服务。去年的票就是在图书馆订的,今年过来再试一把。”

  “老师,请先把您的订票信息告诉我。”工作人员王瑞贤是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煞是细心和耐心。为节省时间,她总是将订票者信息先添加到自己账户的常用联系人里,“抢票需要争分夺秒,帮忙就得尽全力。”

  13时整,程铭要买的重庆到南京的返程火车票开始放票。这时,小王开始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每隔几秒就刷新一次。

  “买到了!”24分钟后,两张卧铺终于成功订到,程铭夫妇和小王几乎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随后,小王用图书馆专门办理的信用卡,垫付了票款。

  “这下春节也能安心过了,太感谢你们了!”付过票款,记下票号,满脸笑容的程铭接过小王递来的一份问卷。

  凑近一看,上面的问题包括,“您的休息时间主要用于什么?”“最喜欢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什么?”等等。原来,图书馆发放问卷,为的是掌握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以便日后更有针对性地服务。

  “除农民工外,老年人、学生或者有需要的市民,都能到我们这里办理网络订票,不收任何手续费。”小王告诉记者,今年春运以来,一天最多接待过20人前来订票,而打电话预约、或通过QQ群咨询的则更多。

  “近年来,重庆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设施设备,向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馆长任竞告诉记者,除帮农民工订票外,他们还开展了诸如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送书到工地等活动和项目。

  据任竞介绍,自2009年至今,重庆图书馆每月都会举办一期培训,向农民工朋友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邮件收发、搜索引擎使用、简历制作等实用技能,如今已培训1500余人次。此外,他们还以合作共建的形式,先后在龙门浩阳光公寓、建桥工业园区蓝领公寓等25个农民工集聚地建立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定期输送优秀电子资源,赠送书刊。

广西田东陇穷村 马背上的放映队

“放映队来啦!”“今晚又有电影看咯!”1月23日傍晚,广西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陇穷村更二屯像过节一样,村民或奔走相告,或凑到海报张贴画前议论,或汇聚到屯中心看放映队安装设备,准备热热闹闹看一场精彩的电影。

  这个放映小组来自百色红土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田东县服务站,当地百姓称之为田东放映队。当天下午2时许,记者跟随放映队从田东县城出发——坐皮卡车,跑山路;卸放映设备,划竹筏过河;马驮设备,爬上狭小、陡峭、崎岖的石山路……下午5时,放映队终于抵达四面环山的陇穷村更二屯。

  夕阳西下,群山如黛,屯中心的空地上已坐满了男女老少。“我们自然屯有22户人家共92人,是个边远的特困村。许多农户买不起电视,一年到头难得看上几场电影。这不,为了抢占好座位,大家争先恐后来了,有的还没吃晚饭哩。”村民兰正仁说,为表达喜悦之情,乡亲们还穿上了过节时才穿的瑶族服装。

  “去年,放映队来屯里放映了3次,不仅给我们送来了精神食粮,而且送来了致富经。”村民阮承设说,去年2月,放映队播放了山羊圈养新技术,让乡亲们认识到了圈养山羊的重要性,家家户户都圈养山羊,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山羊产量。去年7月,放映队又播放竹鼠高产养殖技术,让大伙又懂得了养殖竹鼠非常适合村里干旱缺水、竹子玉米丰富的实际,于是,大家纷纷养起了竹鼠,开辟了新的致富门路。

  晚上7时许,电影正式播放。这时,放映小分队的领头人康泽建总算闲了下来,记者趁机与他聊开了。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广播电视都普及了,但在田东的一些边远山区还无法完全普及。”康泽建介绍说,田东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有161个行政村1450个自然屯,其中有41个贫困村14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闭塞、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大石山区。由于贫困,一些自然屯不通路,一些农户买不起电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2008年,利用国家送给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规范农村电影放映之机,田东县成立了放映队,分为8个流动放映小组,经常进村入屯给乡亲们放映电影,并普及先进实用技术,以此推动文化扶贫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

  由于许多村屯地处大石山区,放映队送电影下乡只好借来马匹驮运电影设备。为此,群众形象地称之为“马背上的放映队”,敬称放映员为“马背上的放映人”。

  几年来,放映队经常翻山越岭,每年都给边远村屯的群众放映约2000场次。“这意味着每个放映小组每年放映约200场次,意味着一年365天除了重大节假日、雨天等特殊日子外,几乎天天送电影下乡。”康泽建说。

  “听说放映员没有工资,每放一场电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但扣除费用开支外,所剩无几,是什么支撑你们常年坚持下来?”

  面对记者的不解,康泽建笑笑说:“我们都是老放映员了,短的干了20多年,长的40年,对放映事业都有深厚的感情。每次送电影下村,看到群众兴高采烈的样子,大家都有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老康显得有些激动和兴奋。他说,今年打算将放映点覆盖到历年来没有到过的自然屯,力争做到放映点100%场数分布均匀。

  当晚,先是播放如何在大石山区种植竹子、如何发展林下养鸡的短片,接着又播放了电影《百色起义》与《我和红七军》。尽管放映结束时已是深夜11点多钟,但乡亲毫无倦意,依然很兴奋地谈论着电影的精彩情节。

  因为翌日还要赶到别的村屯,放映队谢绝了村民留宿的邀请,收集好放映设备,打着手电筒,又深一脚浅一脚地下山了。下山时,冷雨纷飞,寒风阵阵,伸手不见五指。由于行走缓慢,放映队回到县城已是凌晨2时许。

河北乐亭史庄村 农家书屋成惠民大院

1月24日,一连几天的雾霾终渐消散,史秉材一早便打开了“史家大院”的门。史秉材是河北省乐亭县史庄村村民,也是这个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史家大院”是他为史庄村农家书屋取得名字。

  这里叫“大院”名副其实,占地8亩多的院内有11间平房,其中5间全部打通,建有科普知识画廊、图书阅览室、报刊看台和文化课堂,有各类图书万余册、报刊20余种,其他闲置房间和院内场地,设有棋牌室、乒乓球、门球、羽毛球、篮球等文体设施,背靠大院还有一个偌大的垂钓园。如此规模的农家书屋恐怕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史秉材告诉记者,多年前,这里曾是他建起的一家综合养殖场,但苦心经营了8年,最后却赔了个精光。史秉材开始反思,自己只念过小学,没文化、没技术是硬伤,再搞经营恐怕还得赔。“不如把旧厂房盘活,办个农民科技文化大院,引导乡亲们靠科技致富,也算为乡亲们做了件好事。”拿定了主意,史秉材开始四处求援,争取到市、县、镇的支持和帮助,2005年史庄村农民科技文化大院落成,2007年大院被纳入国家农家书屋工程,也正式有了“史家大院”这个名字。

  在阅览室里,记者看到“农”字号书籍占据最为显眼的位置,林果种植、蔬菜种植、动物养殖等方面的图书特别受欢迎,还不到上午9时,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村民王润民告诉记者,趁着农闲,想多学些大棚种菜的农技知识,“过去种菜,我总凭着老经验,可看了几本设施农业的书,才知道这里面学问大着呐。”王润民说,跟着书里学,去年他家每亩地少投入了500多元,每亩平均收入却多出1000多元,他逢人便说:“不服科技不行!”

  穿过图书阅览室,是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大教室,能容纳百余人上课的桌椅齐备,黑板、投影仪等设备俱全,这里是大院的文化课堂。史秉材不定期的从县里请来农艺师、兽医师开展义务讲座。村民史俊建对去年举办的一次讲座记忆犹新:去年8月上旬,一连几天的大雨让村里的葡萄秧和果树遭受水灾,为了降低损失,大院专门请来了果树专家帮助村民。史俊建说:“那天的听众太多了,屋里挤不下,都把场地挪到了外面。”

  作为管理员,史秉材总是变着法的帮大院聚人气,“要先让更多的乡亲们接触到书,才能从书中更多的获益。”于是,他又萌生了建立“流动书屋”的想法,每逢周边有农村大集,他便和村民王润民一道把“史庄村流动农家书屋”的条幅挂在电动三轮车上,把几百本图书拉到集市,一边买烟,一边供来往的农民免费阅读。史庄村农家书屋的辐射范围从此逐渐扩大至周边6个乡镇100多个村庄,受益村民5万余人。

  为了保证图书常读常新,史秉材会应读者的需求,及时增补,但他也坦言,毕竟经费有限,多数情况是跑到科协、图书馆、宣传部等部门去“讨书”。“大院搞得这么红火,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省市县各级各部门都给了很大的帮助,图书多数都是他们捐赠的,还为我们添置了桌椅板凳、书架、投影仪等设备,帮着我们请专家做讲座,没有这些义务支持,我就是再有激情也干不好啊。”

湖南长沙县金井镇 文化站里年味浓

腰鼓表演、送戏下乡、电影贺岁……1月31日上午,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文化站,一场“文化集市”活动增添着当地浓浓的年味。

  金井镇广场前,腰鼓队卖力的表演,吸引着大批群众,站在后排的村民不得不踮起脚尖,努力在人头攒动之间一睹精彩。

  9年前组建的腰鼓队,绝对算得上镇里的老牌明星队。随着学鼓打鼓人数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为了准备这次“文化集市”活动,他们每周安排了4个下午排练。

  腰鼓队队长、74岁的李罗生自豪地告诉记者:“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一出场,现场氛围马上就会活跃起来。”

  不远处的文化送春联和写“福”字现场,村民安静地欣赏着书法家们笔走龙蛇。

  来自长沙县各乡镇的7位书法爱好者在展台前一字排开,最小的10岁,最大的60岁。展台前,书法爱好者柳志敏正挥毫泼墨。

  “我是镇里小学的一名普通语文老师,平时特别爱好写书法,自从3年前加入县书法协会后,每年春节前夕我们都会给村民送春联、写‘福’字,看到自己的作品装点着各家的‘门面’,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

  柳志敏很忙。写字过程中,不时有人上前打招呼,请他为自家写上一副春联。“这些天我已受邀去了附近4个乡镇,给大家写了几百副春联,不少村民都说门上贴副火红的手写春联,才有新年的味道。”柳志敏边写边说道。

  拿到春联的村民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互相晒春联。镇上63岁的王俊红老人坐在椅子上用手扇着自己墨迹未干的春联,告诉记者:“这个春节,家里更有‘年味’了!”

  上午时点,文化广场上临时搭建的舞台上,送戏下乡的演员们各就各位,器乐演奏、歌舞小品、长沙花鼓戏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一大早就赶来占位置的金井镇金龙村村民罗学尧,如愿以偿地坐在了戏台前第一排,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年都来参加“文化集市”活动,活动内容和节目水平是一年比一年好。

  室内,金井镇综合文化站电影院正在放映2012年底上映的贺岁喜剧,一群青少年坐满了影院,大家不时被影片的剧情逗乐,笑得前俯后仰。“电影院每周五、周六免费为群众放映电影,只要是村民喜欢的片子,我们就尽量想办法满足。”放映员杨婷介绍道。

  “文化集市”,金井已开展3年,是全镇人不愿错过的“文化大餐”。起初的内容包括棋友会、墨友会、文艺大汇演等多种群众性文体活动,后来,又把“送戏下乡”加入其中。“去年人数最多的一次‘文化集市’,参加人数有好几千!”金井镇文化站站长易刚德说。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