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小成本电影或成国产片市场“潜力股”——从《泰囧》看电影市场新的增长可能

时间:2013年02月0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郑荣健

  ◎ 电影《泰囧》说明,市场没疯,观众只是找到了一种释放的方式,他们并非不在乎,但他们的确需要一个新的观影出口。

  ◎ 在高端小众与多元化的大众市场之间,中国电影市场长期徘徊在两难之中。现在也许已到了改变这一处境的最佳时刻:城市中产阶层将继续引领观影潮流,农村城镇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经济和文化素质上的发展则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开拓基础,而中美电影战略协议引进“狼”所引发的鲶鱼效应,无疑是另一个重要的契机。  

  首日票房即破3000万元,十几天时间票房总额就达到了12亿元,对2012年底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来说,投资仅4000万元的《泰囧》实在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意外。且不论其艺术上引起的争议,单从市场的角度讲,至少它打破了大片的票房垄断,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可能:并非大片才是票房的保证,多样化的观影选择和题材定位,也许会在大片市场拼抢刺刀见红之外独辟蹊径,挖掘并发挥出我们的电影市场优势。

  内地电影票房连续10年实现大幅增长,这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于1月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跟2002年9.2亿元票房数字相比,10年增长18.5倍,创下历史新高,其年总票房更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这一系列的数据,似乎昭示着一个潜力无限的电影市场正一步一步地被开发,也让人禁不住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电影市场还有多少潜力?而新的增长点又在哪里?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受众人群,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最雄厚的基础。”在该发布会上,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的话很实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其电影消费的能量任谁都无法忽视。早在数年前,就有国外媒体惊叹中国是一个电影市场富矿,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个“富矿”远远还没被完全开发:与一些主要电影市场相比,无论是观影选择的多样化、电影市场的分众化分布还是人均银幕数量、观影时长,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内地生产的众多影片中,常常有半数不能上演,有的则作“影院一日游”。似乎,除了大片或某些特定电影支撑票房以外,人们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多。这种现象作为一种市场生态来说,是让人十分惊奇的。固然,其中可能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但不少电影出现制作人、导演、编剧之间扯皮掐架的情况,投放市场难有着落,故事也没讲好,成为内地电影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障碍。也正因如此,许多院线也更愿意投资相对成熟的大片以获得高效的资金运转;其高票价路线与中国观影人群的地区差异、收入及文化心理差异之间并不匹配,事实上也影响了电影市场的分众培育。电影《泰囧》说明,市场没疯,观众只是找到了一种释放的方式,他们并非不在乎,但他们的确需要一个新的观影出口。

  中国电影在投放市场时的优势是什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多元化的观影需求,不断提高的观众文化素质和消费能力。但近年来内地突飞猛进的院线建设,不少院线所走的高端路线在释放中产阶层的观影能量之时,实际上并不利于多样化的电影投放市场,也缺乏对农村或农民工群体观影需求的有效回应。同样来自电影局1月9日发布会上的数据:2004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在10亿元以下,人均尚不足0.8元,平均每人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而同期美国年人均观影次数已达5.7次。至2012年,据万达院线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的人均观影次数也仅为0.52次。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可怜的人均数据造成的悬殊,与电影市场对广大农村的忽视不无关系。

  中美签订电影战略协议一度让内地电影人惊呼“狼来了”,如今看来,这“狼”来得正是时候。当进口分账大片即将挤占国内电影空间之时,除在高端市场继续拼抢之外,对小成本的、针对不同人群的各类题材电影的关注,反而可能成为国产片开发潜力市场的优势所在。我们不乏明星闪耀特效炫目的大片,海报宣传广告轰炸也不让国际水准,但一个健康成熟的电影市场不是靠几部大片拯救的个人英雄主义市场,而是大众市场。

  在高端小众与多元化的大众市场之间,中国电影市场长期徘徊在两难之中。现在也许已到了改变这一处境的最佳时刻:城市中产阶层将继续引领观影潮流,农村城镇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经济和文化素质上的发展则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开拓基础,而中美电影战略协议引进“狼”所引发的鲶鱼效应,无疑是另一个重要的契机。是继续高端制约观影次数、压抑市场并恶性循环地连累院线建设不得不走高端路线,还是好好地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高低搭配、多元发展,答案尽在不言中。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