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一位音乐家的传奇人生——记著名作曲家、铜管乐教育家夏之秋

时间:2013年02月0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宁静

  夏之秋(1912-1993),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不仅以其铜管乐演奏和作曲而闻名遐迩,更以其桃李满园而为人称道。他的门生中许多成为我国交响乐队铜管乐的主力演奏员,著名音乐家严良堃、杜鸣心、杨秉孙、郑小瑛、章棣和等均得益过他的陶冶。此外,夏先生创作的著名抗战歌曲《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歌八百壮士》《思乡曲》《卖花谣》等,至今仍在海内外传唱。

严良堃题词

周小燕题词 

  前不久,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纪念夏之秋百年诞辰活动。百余位夏之秋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及他的家人参加了纪念活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还为此出版了《夏之秋和他的抗战歌曲》。与会者回顾了夏之秋先生爱国敬业的一生和他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还现场演奏了夏之秋先生的代表作《歌八百壮士》《思乡曲》等。作为著名的作曲家、铜管乐教育家,夏之秋的一生是为音乐的一生,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

  用热血谱出悲壮的抗战之歌

  组建武汉合唱团巡演南洋,《歌八百壮士》《思乡曲》至今还在海内外唱响

  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让夏之秋中止了在上海国立音专才进行了一年的学业,回到了老家武汉,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国斗争。他参加了武汉文化界抗敌工作团,并任音乐组组长,全面负责音乐方面的宣传活动。这时他将自己的名字“夏汉兴”更名为“夏之秋”,为的是使自己铭记住,祖国正处于生死存亡之秋,记住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夏之秋很快就在武昌和汉口组织起两支抗敌工作团歌咏队,到学校、工厂、街头去宣传抗日,用歌声来唤起民众。在这火热斗争的激励下,他拿起笔谱写抗日的战歌。

  1937年10月的一天,夏之秋在汉口《大公报》上读到了光未然的诗作《抗日合唱》,铿锵的诗句,叩打着他的心灵。他第一次拿起笔来将此谱成一首大合唱,以诗的最后一句为歌名《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这首合唱曲经歌咏队演唱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刊登在抗战音乐期刊——刘雪庵主编的《战歌》上,很快便传到了大江南北,给中国人民带来胜利的信心。第二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拍摄追悼抗日将领郝梦麟的纪录影片中,采用了这首合唱曲,那悲壮的旋律,增添了影片的感染力。

  处女作一炮打响,夏之秋很快又推出另一首力作:《歌八百壮士》。这首歌取材于真人真事。“八·一三”之后,被称为“八百壮士”的中国守军在谢晋元团长的率领下,坚守在上海四行仓库,与日寇浴血奋战。桂涛声为此写下了诗作《歌八百壮士》,夏之秋读后激动得一夜未睡,连夜谱曲。这首歌经周小燕首唱后,很快流传开来。之后夏之秋将它改为合唱曲,成为当时许多抗日救亡合唱团的保留曲目。此后,夏之秋与光未然合作,又创作了《女青年战歌》《远征轰炸歌》等抗战歌曲。

  1938年夏天,夏之秋与队员们几经商议,决定赴南洋去宣传抗日,争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持。他们正式成立了武汉合唱团,招募了一些新团员,后成为电影表演艺术家的项堃也是其中之一。行前,夏之秋通过老同学、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何伟,见到了中共长江局负责人董必武。董必武给他们讲述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还给了他们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照片,请他们在外面进行宣传。并交给他们一封信,让香港地下党对合唱团的工作给予帮助支持。

  由夏之秋担任团长兼指挥的武汉合唱团一行28人,1938年9月在凉爽的秋风中出发了。他们到达广州后,因虎门封锁了,只得先由水路到中山县,再乘车到澳门,从澳门再乘船到香港。一路上,他们走到哪里便唱到哪里,在香港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演出,受到沿途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

  夏之秋在此又推出两首新作——《思乡曲》和《赠寒衣予负伤将士》。合唱团抵达澳门时已是入夜时分,只有一家小旅店还有一间客房,便让女团员们住下休息,所有的男团员只有上街去“流浪”,等到天明再想办法。他们忍受着旅途的疲劳在街上转悠,忽然一阵凄婉的胡琴声从夜风中传来。夏之秋看见一位小姑娘牵着一位盲眼老人迎面走来,如泣如诉的琴声久久萦绕在他心头。他想起沦落在日寇铁蹄下的家园,想起战火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一阵悲怆涌上心头,化为一段哀婉的旋律。后来他把这段旋律记在了纸上,合唱团员戴天道轻轻哼唱着,给它填上了四段歌词:“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记起了我的故乡……”并定名为《思乡曲》。这首歌的旋律具有小调色彩,优美深情,委婉动人,问世以后,久唱不衰。《赠寒衣予负伤将士》是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创作的一首诗,合唱团在香港演出时,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将诗作交给了她在沪江大学的同学、合唱团副团长黄椒衍,请夏之秋为之谱曲。夏之秋谱好后,合唱团立即进行排练,很快便在香港进行了演出,香港市民反响强烈。

  当时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了一个“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担任主席,不断将华侨捐赠的大批财物输送给国内,支持抗战。1938年12月中旬,武汉合唱团到了新加坡后,筹赈会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陈嘉庚感动地握着夏之秋的手说:“有你们这样的爱国青年,中国有救了!你们放手去干吧!我支持你们!”在筹赈会的安排下,合唱团的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1938年12月18日晚,合唱团在“星华各侨团学校”组织的欢迎大会上首次亮相,引起轰动,观众和各报章交相赞誉。12月22日,他们正式在新加坡的卡必都戏院公演,一连8晚场场满座,在市民的要求下,合唱团又加演了8场。此后合唱团在新加坡的“大世界”、“新世界”、“快乐世界”三大游艺场轮流演出。

  从1939年5月开始,合唱团到马来西亚各地巡回演出。除了合唱,在项堃的导演下,合唱团还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扬子江暴风雨》《三江好》《人性》《雷雨》等话剧。对于合唱团的募捐演出,华侨们反应非常热烈。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渔港,演出一结束,观众们便争先恐后地捐款。有的捧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大叠钞票,有的掏出身上仅有的现金,老人拿出包了又包的积蓄,孩子献上几枚硬币,妇女毫不犹豫地取下她们随身佩戴的金银首饰……华人社会中掀起了一股为支援祖国抗战、救济祖国难民的献金高潮,华侨们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令夏之秋和团员们热泪盈眶。

  合唱团在马来西亚巡演一年,共筹得捐款叻币200多万元,折合当时国币近2000万元。这些捐款连同在新加坡的演出门票收入和募捐收入,都交给了筹赈会。团员们每天只有两角钱的零用钱,可他们感到自己的收获是难以计算的。这群年轻的知识分子深切地感到:当个人与祖国和时代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将不再渺小。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献出了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

  1940年5月中旬,合唱团启程回国。武汉合唱团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它光荣的一页。夏之秋创作的抗战歌曲,也被载入史册,成为我们音乐生活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思乡曲》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的保留曲目,被台湾电视连续剧《几度夕阳红》采用为背景音乐;《歌八百壮士》选入台湾中小学音乐教材,并成为台湾拍摄的同名电影的主题曲;《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战歌曲,被选入不同版本的歌曲集里……它们以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至今感染着中华儿女。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