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内地出版“走出去”加速,香港出版优势弱化,新形势下——京港出版合作能走多远

时间:2012年12月21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张贺

  为积极落实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与香港文化界、出版界及广大读者的交流,拓展两地文化合作空间,探索实现从“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的转变与提升,北京出版集团于12月7日至12月14日在香港举办“京港出版交流活动暨北京出版集团精品图书展”。这是内地出版集团首次独家在港举办精品图书集中展示展销活动。

  活动刚一开始便引起香港读者的关注。大部头的《北京文化》、《中国古代绘画史》、《旧京史照》等刚一上架便被读者买走。今年80岁的邓仲森老先生对北京出版集团的《古今碑帖集成》颇感兴趣,打开书函,仔细翻阅。他说,内地图书虽然装帧设计、印刷质量与港台相比尚有差距,但胜在内容丰富、价格便宜,而且许多书只在内地才能买到。十几年前他第一次去内地的时候,就爱到书店里逛,“买到拿不动”。去年他去重庆,逛了一家大书城,“书真多啊,比以前丰富多了。”邓仲森说,希望能在香港买到更多的内地图书。

  此次交流活动的一个重点是探讨京港出版界如何加强合作。目前,内地每年新出版图书超过27万种,台湾地区约在3万到4万种,而香港每年新出图书不超过3000种。与内地和台湾相比,香港出版市场的确非常小。但香港出版业正如香港本身一样,在两岸四地华语出版中扮演着一个独特的角色。

  “香港比大陆懂台湾,比台湾懂大陆,比两岸懂世界,比世界懂两岸,这是香港的独特优势,也是香港出版业的优势。”香港出版总会理事、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助理总裁李家驹说,香港中外文化并存,政府对出版业采取不干预政策,出版的门槛低、限制少,形成了多元丰富、百花齐放的出版业态,在教育、生活、语言学习等领域具有很强实力。正是依靠这一优势,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香港出版业在两岸四地间做了大量合作。

  不过,随着内地出版“走出去”步伐的加快,香港的这一优势有所弱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编辑李安女士说,引进外版图书是香港出版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香港出版市场规模小、印量少,对欧美大出版社的吸引力显然不如内地和台湾的同行。这几年,她发现在引进欧美版权上,香港出版社既抢不过内地,也抢不过台湾。

  新雅文化的董事总经理朱素贞也有同样的感受,她说:“我们公司主要做儿童书,最近这几年,我参加博洛尼亚书展等国外的书展时,每次去和美欧出版社谈引进版权时,他们不是说已经卖给了内地,就是卖给了台湾。如果我们想做,就要去找内地的出版社。没办法,我最近去了好几个竞争不那么激烈的书展,比如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书展,希望能够引进一些好的版权。”朱素贞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出版社和国外建立了直接的版权合作关系,香港出版业必须重新定位。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认为,尽管如此,香港出版业仍有许多优点值得大陆借鉴和学习。他说,香港出版工作者极富进取意识,在企业管理和编辑素质上有很高水准。香港作者特点鲜明,内地读者也很喜欢,比如张小娴在内地就颇受白领读者的青睐,十月文艺曾引进并出版她的文集,销量相当可观。

  实际上,香港出版业在两岸四地仍具重要位置。仅以香港书展为例,每年都会有内地特别是珠三角读者赶来参加,内地作家也经常在香港书展上开展讲座、演讲、签售等交流活动。今年台湾最大的图书连锁机构诚品书店落户香港,也显示了香港对于出版业的吸引力。

  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钟制宪说,除了版权引进和输出、共同购买海外版权同步出版以及共同策划选题之外,目前内地和香港出版业之间的合作还应向纵深发展。她认为,香港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渠道,应该善加利用。

  对此,香港出版业者深表赞同。李家驹说:“香港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和物流优势,使香港成为中文图书走向世界的集散地。”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董事长陈松龄认为,中国有13亿人,是个无比庞大的市场,但两岸四地出版业却各自为政,如果未来能够统一繁简、统一定价、统一发行,那么这个统一的大市场一定能给中文出版带来强劲发展。

  李安说:“依靠政府补贴的‘走出去’不是真正的‘走出去’,只有靠市场、靠外国读者买书,才能‘走出去’。中文出版只有拥有原创内容,才能吸引国外读者。”她认为,在内容生产上两岸四地各有优势,但在合作中有两点需特别注意。一是要找好对接单位,不要一本书找一个合作者,“那样是长不了的”。二是不要太计较,“只要不计较,愿意为对方着想,双方的合作就能坚持下去。”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