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国家大剧院落实艺术普及教育五年纪实

时间:2012年12月0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郑荣健

艺术改变生活:一座剧院的辉煌侧影

——国家大剧院落实艺术普及教育五年纪实

  当余晖斜照在北京长安街上,国家大剧院北门外的广场开始人头攒动。看演出的人们陆续来到,如昼华灯映着盈盈水波,一个艺术之夜便融入到了车水马龙的繁忙城市中。

  早在运营之初,国家大剧院就确立了这样的核心价值理念:艺术改变生活。从2007年12月开始运营至今5年来,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和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国家大剧院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落实艺术普及教育,让高雅艺术变得触手可及。这些举措和成就,从系统、连续的艺术普及教育框架,到“演教并行,赏析并重”的艺术普及教育模式,从与重大活动配套的公共空间普及到剧院外的互动,如今已显示出让人惊叹的成效。

  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国家大剧院共举办公益性演出2498场,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2173场,走进大剧院接受艺术普及教育、感受艺术熏陶的观众多达228.7万人次。此外,走出剧院的各类联办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也吸引了5万家庭、15万市民参与,经常性参观及网络艺术行等活动更惠及了100多万群众。

  这是一个辉煌的成就。对国家大剧院来说,5年商演3541场、售票393万张也许很亮眼,5年自制剧目28部、13.6万人次中外艺术家登上大剧院的舞台更让世界惊叹,但作为中国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其惠及民众所体现出来的“人民性”却让人有一种贴心的温暖。就像一个辉煌的侧影,常常被人忽视,却直达人心。

  系统连续的艺术滋养

  1800多个日夜,对每一个开展艺术普及活动的日子,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都喜欢称之为“国家大剧院与所有观众的美丽约定”。对曾在艺术院校任职的他来说,如今在国家大剧院主管艺术普及教育工作显然有着更特别的意义。

  “我们讲艺术普及教育,一方面要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高雅艺术;另一方面,我们也绝不降低质量,要努力推出艺术性、观赏性兼具的艺术精品,提高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我们的艺术普及教育不是一时之举,而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战略举措,目的就是要让国家大剧院更好地服务人民、为提高民族素质体现出应有的功能。”邓一江介绍,5年来,包括祖宾·梅塔、多赫纳伊、严良堃、郎朗、袁泉这样的艺术家、演员,以及郝维亚、卓尔·斯米尔诺夫、陈立等知名专家、学者、乐评人都曾到大剧院普及艺术。

  据透露,目前国家大剧院已形成以品牌项目为主体的艺术普及教育框架,包括“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北京青少年艺术周”等。这些活动,与一些艺术普及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系统、连续,比如“春华秋实”集中展示艺术院校阵容、“经典艺术讲堂”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集中讲解、“周末音乐会”贯穿全年,等等。

  2008年,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设想能否依托国家大剧院这个平台,联手众多音乐院团,推广普及和提高国内交响乐水平,随后便有了持续至今的“周末音乐会”。这一档被确定以演出为主、知识介绍为辅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每周日均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准时上演,如今已成为一个稳定的音乐普及推广品牌,内容也从最初的交响乐发展到如今涵盖交响乐、民乐、歌剧、芭蕾舞音乐、管乐、合唱、室内乐、打击乐、影视音乐。2012年,除了全年50场音乐会分为“经典交响音乐赏析”、“精彩歌剧艺术赏析”、“中外合唱作品赏析”、“传统民族音乐赏析”4项内容外,活动还引入了更多的独奏。

  同样创始于2008年的“春华秋实”,则把演出、教学和普及“三位对接”,架起了艺术教育与舞台实践的联动之桥。据邓一江介绍,具体措施就是由院校负责提供演出,国家大剧院则从时间安排、宣传包装、票务营销、教育普及、后勤服务上开展立体化营销推广。在此期间,还举办了相关艺术门类的讲座或示范讲解。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