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城市精神,找寻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

时间:2012年03月1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悦 王春梅 云菲

  如果说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高地和现代人诗意的栖居地,那么,城市精神便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品质,是一方市民认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追求。正如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作支撑一样,一个城市不可或缺自己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串起了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主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北京精神”的提炼活动前不久很火热,国内其他城市也开始热衷寻找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究竟是如何寻找的呢?当你穿越一座城市,追述一座城市的历史,观察它的经济命脉,并融入到这座城市人的生活之时,你或许能触碰到一些。“这种感受是可以用言语去描述的,但不应该用口号去打造。”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这样说。

  如果说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高地和现代人诗意的栖居地,那么,城市精神便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品质,是一方市民认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追求。正如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作支撑一样,一个城市的精神也不可或缺。“城市精神是对一个城市整体特点的高度概括,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现在各地都提倡城市精神,说明我们开始考虑人民群众精神方面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指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应当与民风、民俗息息相关,以‘北京精神’为例,‘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四个词都好,但是并不在一个层面上,爱国、包容都有厚德的意思,这几个词用来描述北京,与这座城市的浓厚城市文化相比显得有些浅薄。”

  “城市精神与城市历史、民风民俗息息相关,之前北京市把崇文、宣武两个区的名字去掉也很可惜。”田青对此慨叹。“上世纪5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北京的‘旧城改造’毁掉了大量城墙、城门等珍贵的富有首都风貌的建筑;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不少名人故居、胡同等,也被以各种理由拆除殆尽。当人们认识到这个错误时,再行重建,已非古物。如果说实体建筑因为占据一定空间,保护有相当的难度的话,地名文化作为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总不致占据空间,我们看着今天充斥北京城乡的新地名、楼盘名,如‘银街’、‘海德堡’、‘枫丹丽舍’……真不知置身于哪个城市了。建议各地提出城市精神时,不能将城市精神、城市改革与传统文化割断,让城市更具文化性、继承性和提升的空间。”田青表示。

  凝心聚气,引领新一轮城市发展潮流。这无疑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升级,也是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陈建功表示,地方政府提出城市精神口号,想必也是希望能够增加凝聚力,是否应该增加一些新鲜的元素,比如“北漂”对于北京的深层影响,已深入到城市的肌理,20年前写作《找乐》是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失落,更多地反映的是老北京的状态,现在的北京早已是另一番样貌,怎么将这种新的元素注入到城市精神中值得思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底。从城市精神推展到文化发展,种种问题值得重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也关注到目前全国各地掀起的文化热。他表示,“在推动文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摒弃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是‘文化大挣钱’,指望文化挣大钱的观念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政策和精神是不符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给记者举了一例:“有一个北方城市找我做决策咨询,拟在该市建一个‘丝绸之路’大型主题公园。靠移植西部省份的旅游资源造起来的公园,那一定相当假,并且相当空。”范迪安说:“文化要大发展不要大跃进,大跃进不但违反了经济建设客观规律,也违反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冯骥才表示,有的地方一哄而上,大搞文化节,大搞文化工程,既浪费资源又无法真正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强国的标志在于:一要有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强有力的国家文化精神;二要有大批当代文化精品支撑以及不断提高文化品质;三是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而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些空洞的概念组织起来的。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