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地下文物“抢救”不如守护——有感于陕西发掘秦陵西侧墓葬请求被否

时间:2012年02月2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陆尚

  近日,有报道称,对于陕西省文物局《关于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的请示》,国家文物局批复未予同意。批复意见指出,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陵保护范围内,与秦始皇陵密切联系,暂不同意对该墓葬进行考古发掘。闻悉此消息,笔者不禁为国家文物局的这一科学和得力之举拍手称快,也为众多文物或许能够免遭因挖掘而破坏大呼庆幸。

  对于地下文物是否应该一发现就发掘,多年来业界一直争论不休。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文物的经济属性被无限放大,甚至放大到带动一区一地经济发展的位置而倍受厚待。几年前,经济学家张五常就曾建议打开秦始皇陵,理由是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可达25亿元人民币。此说当时在全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认为,开发帝王陵墓既可带来经济效益,挖掘出来的丰富文物也可供考古研究之用,亦可避免因地壳运动等原因造成文物的破坏;反对者则表示,很多文物都因保存在地下才得以完好无损,文物出土后的保护就是一大考验,不能光从经济利益考虑问题。当文物保护与赚取经济利益相矛盾,文物的命运该何去何从?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的乏力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文物都处于被破坏的威胁之中,文物如何保护该引起人们的深思了。

  很多专家认为,对于蕴含着重要历史信息的地下文物而言,在条件和技术不足的情况下,“抢救”不如“守护”。当然有一种情况应置于讨论之外,就是对已经被盗墓等人为因素或者地震等不可抗力原因严重破坏的文物的抢救性挖掘。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时机不成熟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保护地下文物以及王陵墓葬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其安静地“躺”在地下。古代帝王的“地下宫殿”如何构造,其中收藏着哪些奇珍异宝,又承载着何种历史记忆,隐藏着墓主人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对于“帝王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人们拨开土层一探古物的真貌、“还原”历史的真相,而经济利益的驱使更为其添了一把火。然而,我们在看到经济效益与古代奇迹的时候,却万万不能忘却出土文物因环境改变而留给世人的缺憾:汉代马王堆漆器刚挖出来时还是闪光漂亮的,但很快光泽就褪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本来是彩色的,挖出来没多久就只剩下泥土色;定陵出土的颜色艳丽的织锦,在接触空气后化为碎片……

  众所周知,由于地底独特的环境,“躺”在地下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物,才能得以完好保存。而将其出土后,相对稳定的状态失去了平衡,在接触阳光、空气后,文物就会被氧化风化、面目全非。而种种事实证明,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解决这一问题还存在困难,因而从这一点来说,考古发掘实际是对地下古代遗址的一种破坏。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辉煌,其与很多资源一样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逆、不可再生的特点,破坏掉就再也没有了。被破坏的是一种文物,遗失的却是民族的精神密码,因而对于帝王陵墓等不要轻言发掘。当前来说,对于文物的保护是我们的要务。正如国家文物局给陕西的建议:应对墓葬周边区域开展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搞清墓葬性质、陵园范围和布局,在此基础上,制定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方案。笔者认为,保护文物不是只有挖出来才能实现,怕盗挖或地质破坏可以加强对其监控和观察,至于发掘还是要等到技术条件成熟之后。莫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毁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否则如何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又何谈对我们的文化遗产负责。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