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带上脸壳就为神 摘下脸壳就是人 “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亮相国家大剧院

时间:2012年08月2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新荣

  

  傩戏面具 王新荣 摄

  8月15日,由北京民族文化宫、贵州民族文化宫和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亮相国家大剧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傩文化展览。展览分为“傩的历史”、“傩戏艺术”和“傩面具艺术”3个单元,共展出各式珍贵文物近500件,包括傩戏表演时使用的傩案、法印、铃铛、牛角枚等道具和古朴精致的傩戏服装,以及来自藏、仡佬、苗、壮、土家、毛南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傩面具,展览期间观众还领略到了精彩的傩戏现场表演。

  贵州德江土家族苗族有句谚语:“带上脸壳就为神,摘下脸壳就是人。”这里说的“脸壳”就是指傩戏中的必备道具——傩面具。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遗存最丰富、流传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在繁复多彩的面具品类中,傩面具因角色众多、制作精美、内涵丰富、流布广泛而格外引人注目。

  此次国家大剧院“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 展出了宫廷傩、乡人傩、军傩和寺院傩共420面面具,是主办方历经数年,从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内蒙古等地历经辛苦搜集而来,其中不乏从清朝流传下来的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面具。据主办方负责人介绍,这些面具很多都是散落在民间的,为了收集到齐全的一套面具,他们往往要跑很多山路,还要跟老乡沟通,确实不容易。

  在佛教文化中,寺院傩体现得最突出的应数藏地佛教里的“羌姆”和汉地佛教里的“目连戏”。寺院傩是将傩中所内含的“宗教”因素抽离出来加以强化,使傩服务于寺院,并同与之结合的寺院固有宗教内容相互渗透而逐渐独立成为某种特殊的类型。此次展览中就有一面始于清末的藏地“护法神”历史最为久远、制作相当精美,并突出表现了额头上几个小人头的藏地傩面具特色。

  此外,盛行于巴蜀之地的阳戏面具运用写实简明的用色与描画手法,一组汉关公、文生、老生、皇生、安安、山军、老家院、和尚和小生的面具非常完整,收集不易。另一组来自青海东部的土族节祭面具则完整收纳了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和吕布等三国面具,实属罕见。而展出的来自我国东北地区的萨满面具始于民国时期,久远的历史也为萨满面具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策展人表示,“这些面具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风格、用途也大有不同,展览策划时,我们从傩面具的分类、造型、精品展示等方面为观众进行讲解。另外本次展览还结合游戏‘踩禹步’、多媒体展示等策划,希望能够给观众呈现出一个完整又鲜活的‘傩’的世界。”

  展览期间主办方还特别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领的地戏(傩戏的一种)演出班子在国家大剧院东展厅进行现场表演。

  熟悉宫崎骏动画的人对《千与千寻》中带着面具的无脸男一定不会陌生,无脸男事实上就是日本能剧面孔的体现,而能剧在一些人看来,正是起源于中国的傩戏。

  能剧演员尊面具为圣,他们的戏服、道具都可以给别人看,唯独面具,像珍宝一样放在铺上锦布的木盒中,只有演出时才能拿出来。演出前,衣服需要别人帮忙穿戴,而面具一定要自己亲自戴上,他们相信,一个面具,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角色的灵魂,别人不能侵犯。戴面具的时候,表演者会小心翼翼地从木盒中取出面具,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把面具的正面对着自己的脸说:“我要演你了。”说完,小心翼翼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

  傩戏中的角色也带有玄幻色彩。广西壮族自治区至今仍常常通过傩来求好收成。例如,掌管收成的是土地公和土地婆,他们是神权社会最基层的神祇,却享受着中国民间最广泛的敬奉,掌管着一方土地,受一方民众供奉。他们虽为神灵,却都有着笑弯的眉眼和可亲的面容,更有甚者笑得嘴巴合不拢、皱纹抹不平,个个都寄托着乡民们对土地的崇拜、对丰收的向往,表达着乡民们最简单最真诚的喜悦。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各地举办过各种形式的‘傩面具’展览,然而如此规模的全方位展现包括‘傩’、‘傩戏’和‘傩面具’在内的傩文化的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玲说。国家大剧院一直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相继推出古琴、昆曲、皮影戏、布袋戏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本次展览是地戏第一次走进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也是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为“傩戏”,这个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所作的贡献。

  穿越千年的时光,傩从远古一路走来,一度被认为是迷信,受到冲击,在许多地方几近消亡。其实,它是民间的一种法事,活动意图十分宽泛,比如求子、还愿、冲寿、过关等。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娱活动,明清以来,以戏剧、舞蹈、杂技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更是一种表达,表达着我们对生死、自然的思考。现如今,“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但是“傩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其深深地扎根于民之诉求,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延续到今天,活跃于山南海北的村野间。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