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士大夫与北宋临济宗

时间:2017年06月09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耿静
  大慧宗杲(1089—1163),宣州宁国县(今安徽)人,号妙喜,字昙晦,属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人。宗杲提倡“看话禅”,主张通过参究语句,超越语句,祛除杂念,最终觉悟自性。宗杲的“看话禅”与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是宋代禅宗内部影响最大的两大禅法。宗杲与儒者士大夫交往密切,这些士大夫多为朝廷重臣,位高权重,如侍郎曾开、提刑吴伟明、中书舍人唐文若、参知政事李光、侍郎徐林以及吏部尚书汪应辰等。他们对宗杲禅法的亲近与护持,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临济宗的社会影响力,为推进宋代临济宗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浚(1097—1164),抗金名将,南宋名相,字德远,号紫岩居士。他对佛教深有体悟,是著名的佛教外护,主张佛教有益于世教。张浚终生信佛,与圆悟克勤、大慧宗杲师徒交往密切,后成为宗杲传法最得力的外护。宗杲离世前,曾给张浚写信,嘱其继续护持“吾宗”。在张浚影响下,其母计氏、兄张滉、子张栻皆信佛。《居士分灯录》有其传,将其列为圆悟克勤法嗣。据张浚语,其在四川时,见圆悟克勤,克勤对弟子宗杲禅法所达到的境界给予极高评价和赞赏,希望张浚能对其予以扶持。张浚后延请宗杲任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大慧普觉禅师塔铭》(以下简称《塔铭》)即张浚撰写。在《塔铭》中,张浚由赞叹临济宗禅法的独特与高妙谈起,认为宗杲得临济正传,大振本宗宗风,法裔繁盛,冠于一时。《塔铭》又载,宗杲于政和六年(1116)请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张商英(1043—1121)为黄龙派湛堂文准写塔铭,张商英与宗杲对答,颇欣赏其禅法,赠号“妙喜”,字“昙晦”于宗杲;宣和二年(1120),宗杲再次拜谒张商英,张商英提到宗杲见圆悟克勤之事,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同时,张浚在《塔铭》中重点提到宗杲道法的兴盛以及宗杲与张九成等名士重臣的往来。值得注意的是,张浚在《塔铭》中还提到,宗杲晚年退居明月堂之后,曾向张浚言“先人不幸无后”之事,请求其为自己寻继承者。张浚甚为钦佩,遂奏其族弟道源奉其亲。我们由此日常记载,可以看出宗杲的义笃君亲,以及他和张浚的交往之笃。另外,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所载《答张丞相(德远)》中,宗杲向张浚提到修习体悟及修道要领,即不退菩萨道,不舍菩萨事,不舍大慈悲心,修习波罗蜜等。如此,则自然能祛除烦恼,去分别心,达至自性清明、圆满无碍的境界,行住坐卧皆妙道,日用常行皆修行。

  宗杲去世前,除给至交张浚写信之外,亦给丞相汤思退去信,希望其继续支持“本宗”。汤思退(1117—1164),字进之,号湘水,南宋宰相。据《大慧普觉禅师年谱》,汤思退与宗杲的关系属“抠衣与列,佩服法言”之列。宗杲曾劝汤思退修其“看话禅”,迎难而上,借“话头”入道,要有证悟的自信,循序渐进,功不唐捐,修行般若智慧不会有丝毫的浪费,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另外,宗杲还劝汤思退看破放下,去除执著,弃除世俗烦恼。照此修行,则不会被外物所转,到达“自作主宰”的境界。当然,宗杲也指出,依据“般若性空”的道理,从本质上而言,其实并无动转可言,故上述只是随机施设,入道之要方便罢了。宗杲又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劝汤丞相珍惜殊胜因缘,勤修佛法,慈悲为怀,多结善缘,以自度度人,早得大自在。

  由此,我们可看出宗杲与张浚、汤思退联系的密切及交情之深,二人对宗杲禅法给予极大关注与支持,故宗杲去世前给同为丞相的二人写信乃情理之中。然而,就《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年谱》以及《联灯会要》等关于宗杲的生平和语录来看,在宗杲的传法历程中,最亲近宗杲禅法,与宗杲联系最密切的士大夫,除了张浚、汤思退外,还有张九成(1092—1159)、张商英二人。《联灯会要》及《嘉泰普灯录》等皆将张九成列为宗杲的在家嗣法弟子,据《侍郎无垢居士张九成》及《横浦学案》,张九成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对宗杲禅法的赞赏,并劝其外甥于宪、于恕敬佛。张商英则是著名的佛教外护,著有《护法论》,《居士分灯录》将其列为黄龙派兜率从悦的法嗣,而宗杲又曾从学于同为黄龙派的湛堂文准,兜率从悦与湛堂文准皆为真净克文的弟子。宗杲的号“妙喜”、字“昙晦”皆为张商英所赠,《续传灯录》及《居士分灯录》有张商英对宗杲禅法的高度评价及认可。只是,张商英已于宣和三年去世,张九成亦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去世,这也就解释了宗杲在亲书遗奏之后,为何写信的对象是张浚与汤思退。

  综上可见,宗杲乐于同儒者士大夫交往论道。一方面,宗杲既可从中得到诸多灵感与启发,并将儒学的“日用性”纳入其“看话禅”;另一方面,则可获得朝廷士大夫的支持,为本宗寻找“庇护”,促进本宗禅法的传播。宗杲之所以能除去临济禅法“看话禅”所具有的世间性及生活化特质,包括张浚、汤思退等儒者重臣对其禅法的亲近与护持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佛教心性论与北宋五子心性论关系研究”(2014M56115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编辑:秦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