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北京市32人获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时间:2013年03月01日来源:齐鲁晚报作者:

  1.项目名称:智化寺京音乐

  代表性传承人:胡庆学,1974年生,现任职于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市智化寺管理处)。

  传承人技艺特点:胡庆学在京音乐演奏中主攻管子,管子在京音乐中是领奏乐器。他的演奏技法娴熟,如行云流水,在同代传人中演奏水平较高;在京音乐演奏中,他还常兼奏笙、云锣及其他法器,因此在传承中管、笙、云锣均可以教授。

  胡庆学自幼学习河北屈家营音乐,有深厚的工尺谱基础。现在,他掌握智化寺京音乐现存的40余首乐曲的管子演奏谱和工尺谱唱谱,他演唱的工尺谱字正腔圆;他还把智化寺京音乐古工尺谱整理成直观明了的演奏工尺谱,更加方便传承人学习;在钻研古乐谱的过程中,他还根据智化寺京音乐的谱曲规律和旋律特点,将4首已经失传的乐曲复原再现出来。同时,他还录制了多张智化寺京音乐的音乐碟,并在众多重要演出中传播智华寺京音乐。

  2.项目名称:京西太平鼓(怪村太平鼓)

  代表性传承人:吕翠琴,1950年生。

  传承人技艺特点:吕翠琴表演时动作舒展,脚步轻盈,腰随鼓动,眼随鼓移,双肩随鼓点自然耸动,鼓点随舞步而变化,时而轻快,时而柔韧,将太平鼓“飘”“颤”“柔”等动律充分展现出来。吕翠琴不仅继承了母亲(怪村太平鼓第二代传人)传承下来的多种套路,如“串花篱笆”“四方斗”“大圆鼓”“卧娃娃”“单追”“三人两头忙”“拉抽屉”等,还在表演与实践中编创出了“摇鼓”“新式斗公鸡”“跳步圆鼓”等新动作,使怪村太平鼓的表演套路更加丰富,表演更为生动。她表演的“跳步圆鼓”,把原来脚不离地扭动行进的表演方式创新为跳步前进,使其更加欢快热烈。她表演的“新式斗公鸡”较以前“斗公鸡”形象生动,模仿得更加惟妙惟肖。吕翠琴还根据所学所悟绘制太平鼓图谱和乐谱,丰富了太平鼓的文字资料。

  3.项目名称:秧歌(小红门地秧歌)

  代表性传承人:赵凤岭,1946年生。

  传承人技艺特点:地秧歌的传承家族以满族人居多,表演内容以战争情节为主,舞蹈节奏快、动作幅度大,属于力量型。同时,红寺村地秧歌在表演时角色比较复杂,一对一或单独下场的表演相当多,各角色之间的动作风格差别也很大。赵凤岭熟悉地秧歌中每个角色的技艺特点,表演融合了刚劲与巧劲、韧劲与艮劲。

  由于历史原因,地秧歌中唱的形式已基本不存在,会唱的人不多。赵凤岭则对地秧歌中唱的部分掌握较好,是现在能唱段子比较全的传人。他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存世的秧歌词,并将其录制成音频文件。针对地秧歌缺乏资料留存的现象,赵凤岭还撰写整理了地秧歌会的会规会礼,将秧歌会中的道具使用、服装穿戴、走会规矩用文字的方式保留下来。赵凤岭还带领地秧歌会,克服各种困难,多年来坚持每年到北京妙峰山朝顶,保证了地秧歌的活态传承。

  4.项目名称:狮舞(白纸坊太狮)

  代表性传承人:杨敬伟,1958年生,北京印钞有限公司。

  传承人技艺特点:白纸坊太狮的表演是由“狮头”和“狮尾”相互默契配合来完成的“双人”表演技艺。杨敬伟1984年加入北京印钞公司舞狮队,师从刘德海师傅学习白纸坊太狮狮尾表演技艺。他继承和发扬了白纸坊太狮凶猛、刚勇、神形兼备的特点,在与狮头密切配合的基础上演绎出上佳效果。其表演体现出白纸坊太狮“以形传神,动静相依”的效果,将白纸坊太狮的艺术特色刻画得活灵活现、细致入微。

  自1993年起,杨敬伟协助传授舞狮表演技艺,目前担任公司舞狮队教练员,培养了骨干狮尾演员20多人。此外,他还参与了北京印钞公司主持的《白纸坊太狮》史料专著的编写筹备、资料收集工作。

  5.项目名称:鼓舞(花钹大鼓)

  代表性传承人:高如常,1945年生,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后牛坊。

  传承人技艺特点:鼓、钹、舞同出一辙,声、情、貌高度统一。鼓为指挥,又是伴奏乐器,钹为伴奏乐器,又是舞蹈道具,以情带舞,以舞传声,鼓带钹声,钹追鼓点,节奏明快,变化自然灵活,整套乐舞给人以轻松自由之感。弹颤动律步伐贯穿始终,轻盈洒脱奔放,自由欢畅,全场动作如行云流水,和谐自然,一气呵成,时时紧扣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主题。表演形式灵活多变,适应性较强,表演情绪和谐统一,各套路在变化衔接中都能做到自然流畅、统一完整。2000年他整理了一套“花钹大鼓”文字资料,记录了起源、展演、鼓谱、套路、服装、道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2005年,他改变了传统的口传心授手把手的教学方法,用音乐鼓谱的方法进行传授,取得了显著效果。

  6.项目名称:昆曲

  代表性传承人:沈世华,1941年生,中国戏曲学院。

  传承人技艺特点:昆曲有“百剧之师”之誉,其表演特点为典雅清幽、意境深邃、载歌载舞、形神俱妙。旦角表演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些技艺特色。沈世华师从出身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周传瑛、朱传茗、姚传芗等“传”字辈昆曲名家,并得到俞振飞、周传铮等诸多南昆名家的亲传和教授。首演昆剧《十五贯》的浙昆演员即是以“传世盛秀”为序排辈的,当前南方各昆剧团的艺术传承均属这一系统。沈世华属“世”字辈,是南昆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

  从艺58年来,她演过和教过的剧目有《十五贯》、《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西厢记》、《渔家乐》、《烂柯山》、《风筝误》、《狮吼记》、《连环记》、《雷锋塔》、《孽海记》、《玉簪记》、《琵琶记》、《铁冠图》、《蝴蝶梦》、《百花赠剑》、《贩马记》等传统与现代剧目近百出。

  7.项目名称:昆曲

  代表性传承人:王大元,1941年生,北方昆曲剧院(退休返聘)。

  传承人技艺特点:王大元在拖腔保调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笛风特点是歌唱性强,昆笛技巧丰富,能熟练掌握几十出传统昆曲戏,对唱腔有较深研究,能说唱、拍曲,并能作曲,是北昆目前的主要力量。

  王大元曾为著名演员侯少奎、洪雪飞、张继青、石小梅、侯永奎、白云生、杨凤一、计振华、蔡瑶铣、刘异龙、方详、张洵澎、蔡正仁、岳美缇等名家司笛。此外,他还为《关汉卿》、《偶人记》(小剧场)、《月仙公主》、《三打白骨精》、《陶然情》、《百花公主》、大都版《西厢记》等作曲,并首创“韵白”作曲法(有关专著即将出版)。

  8.项目名称:河北梆子

  代表性传承人:刘玉玲,1947年生,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

  传承人技艺特点:刘玉玲扮相端庄秀丽,做派雍容潇洒,嗓音宽、厚、亮、脆、圆、甜、润,高低收放自如。1987年定下自己演唱梆子“三认可”追求,即同时为老观众、新观众和声乐家所接受;2002年又定下“四美”境界的追求,即自己的唱要符合塑造人物的需要,做到刚柔相济、强弱分明、跌宕起伏、高低自如,做到有更强的歌唱美、旋律美、音色美、女性美,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自2007年以来,刘玉玲致力于中国梆子的振兴,策划成立了梆子艺术研究会筹委会,组织了中国梆子艺术演唱会,在戏曲界产生了很大反响。

  刘玉玲虽已年过花甲,但仍能保持嗓音亮丽,继续活跃在梆子舞台,带领青年演员演出;并具有一定的戏曲理论修养,深入浅出地为青年演员授课。

  9.项目名称:京剧

  代表性传承人:朱绍玉,1946年生,北京京剧院。

  传承人技艺特点:朱绍玉在多年的作曲创作实践中,始终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把体现京剧流派风格放在首位。他忠实传承流派创始人的个性特征,以前辈大师的唱腔风格为本,依据演员条件扬长避短、量体裁衣,在唱腔设计和音乐创作过程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创作出许多新的声腔和板式。如在《袁崇焕》中首次创造了【二黄高拨子慢板】,在《夏王悲歌》中首创【梆子急板】,在《宰相刘罗锅》中首创【小调原板】,在《下鲁城》中首创【京调二黄二六板】和【京调二黄原板】,在《赤壁》、《图兰朵》等剧目中为京剧西皮二黄创作出不同行当“多声部”京剧声腔,在京剧藏剧《文成公主》中首创“京剧藏剧对唱、合唱、轮唱”等形式的音乐作品,在京歌剧《情怨》中创作出西洋歌剧与京剧完美结合的音乐唱腔,形成了既传统又现代、既古朴又时尚的独特艺术风格。

  10.项目名称:京剧

  代表性传承人:钮骠,1933年生,中国戏曲学院。

  传承人技艺特点:京剧萧派丑角艺术博大精深、高雅脱俗。近百年来,被行内公认为主流风格、上乘口味,被剧界丑行奉为楷范。萧派传人众多,造诣高深者遍布梨园,而二代传人多已故去,现存的三代传人也都年逾花甲,不常登台。钮骠是第三代传人中年龄最大、又深得萧派精华的一位。

  自上世纪50年代初,钮骠专工京剧丑角表演,至今已有60年,一直从事演戏、教戏、研究的实践工作。艺术师承以萧(长华)派为主,萧派代表剧目,如《群英会》(饰蒋干)、《审头刺汤》(饰汤勤)、《连升店》(饰店家)、《选元戎》(饰程咬金)、《女起解》(饰崇公道)等约百出,皆得萧师亲传,并向学生传授至今。目前,萧(长华)派剧目多数已整编成教材及收入演出剧本选集出版,现保存有萧长华先生生前亲笔手抄剧本若干,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11.项目名称:京剧

  代表性传承人:宋丹菊,1942年生,中国戏曲学院。

  传承人技艺特点:对于宋丹菊传承的宋(德珠)派艺术的特点,著名戏曲作家、理论家翁偶虹曾经概括为“美、媚、脆、锐”4个字。所谓美、媚即强调古典女性的阴柔之美,脆指静态的造型要干净利落,锐指其动态的武打要凌厉迅猛。

  宋派武旦不只是武,而是“既武又旦”,武指英勇善战、刚劲挺拔,旦指婀娜多姿的女性之美。既要冲又不能野,既要美又不能俗,艺术追求是寓巾帼英雄的阳刚之气于古典女性的阴柔之美中,并善于将体操与舞蹈的造型融于戏曲表演中。宋派武打身手轻盈矫捷,动作干净灵巧,既有英俊之气,又有很强的美感,特别是亮相造型十分漂亮。宋丹菊的跷功和打出手技巧极为精湛,富于变化,每出戏都有不同的演法,武戏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感染力。

  12.项目名称:京剧

  代表性传承人:谢锐青,1932年生,中国戏曲学院。

  传承人技艺特点:谢锐青唱腔表现力度强,高腔柔美挺拔,低腔婉转细腻,声音挺拔激越,旋律柔巧动听,流畅华丽,音色明亮,音域宽润,行腔流畅,铺陈有序,极富感染力,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念白字斟句酌,生动自然,甜净润美,清晰流畅,字字清晰,抑扬有致,咬字凿实,喷口有力,吐字行腔不过分雕琢、不追求花哨,字直意透。白口脆爽,灌注激情,声势夺人。

  其扮相俊俏,表演妩媚动人,繁丽多彩,尺度适中,一招一式,中规中矩,十分完美地继承了王、尚两派的艺术神韵和表演风格;武打轻盈翩跹、干净利落,具有刚健婀娜的表演特色,没有矫揉造作、片面追求花哨之病,内则含蓄,心传精微。

  13.项目名称:京剧

  代表性传承人:蔡英莲,1944年生,中国戏曲学院。

  传承人技艺特点:张派艺术是继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后,在新中国成立后独树一帜的新青衣流派。张君秋先生扮相华贵、嗓音甜美、唱腔绚丽。他的代表作《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诗文会》,腔体抒情、技法高超、揭示人物心境深刻、感染力强烈,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蔡英莲1979年拜师张君秋,成为先生认可而得力的传承教师,其后用了近20年通过了解嗓音解剖学、声带构造、发声肌理,体悟科学演唱方法,把张派40多出剧目深学细研,掌握张派的“运气、吐字、发声、行腔特色”,并细心研究各个人物个性,先后演出了《望江亭》、《玉堂春》、《龙凤呈祥》、《凤还巢》、《秦香莲》、《状元媒》、《坐宫》、《武家坡》、《祭塔》等戏。 其对张派演唱技能的感悟由口传心授上升到理论层次,在年复一年的教学磨炼中,为青衣人才的培养总结出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科学新方法。

  14.项目名称:单弦牌子曲(含岔曲)

  代表性传承人:张蕴华,1948年生,原北京市曲艺团。

  传承人技艺特点:单弦岔曲原为八旗子弟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谭派创始人谭凤元本是旗人,岔曲演唱系家族传统。谭先生师从鼓界大王刘宝全。得益于此,谭先生将诸多京韵大鼓的演唱技能融入了单弦。谭先生嗓音高亢,以盖弦唱法著称,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因而得以形成。1961年张蕴华调入北京市曲艺团继续学习单弦演唱,师从谭派单弦创始人谭凤元先生。按科班的规范与标准接受培训,学习单弦、岔曲、牌子曲数十段,为其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蕴华的单弦、岔曲基本功扎实,台风清新大方,演唱韵味醇厚,表演富于激情,善于刻画各种人物形象。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与潜心钻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15.项目名称:八卦掌

  代表性传承人:孙志均,1933年生,北京市煤气用具厂。

  传承人技艺特点:孙志均八卦掌动作主要有走、穿、拧、翻、搬、扣、劈、进。他全面继承了程派八卦掌的套路及技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将分组的练法改编为套路,大大提升了技击的连贯性和表演上的观赏性;套路上具有大开大合、高如钻云、低如入地、回转似猴、换势似鹰等富于变化的特点;步法走趟泥步中的涌步,步幅大,移动快速;上、中、下三盘全面练习,重点练习下盘,难度较高,有较深的功力;身法中尤重练腰部对全身运动的统领性,动则似游龙;注重内功修炼,肉眼可见内丹之气似气球在腹部游走;实战方面,也有独到经验。

  16.项目名称:口技

  代表性传承人:牛玉亮,1938年生,中国杂技团。

  传承人技艺特点:牛玉亮酷爱口技艺术,几十年来勤学苦练,对中国口技不断学习、探索、改革创新。他继承了明末时期画眉杨的《二鸟争食》,清光绪年间天桥“八大怪”之一“百鸟张”的《百鸟争鸣》,民国时期口技表演艺术家尹士林(师爷)的《推小车》、《纺棉花》,口技大师孙泰(师叔)的《捕蝉》、《玉鸟欢畅》,以及口技大师周志成(恩师)的《犬吠》等。

  他对中国传统口技的发声、运气方法进行改革创新,首创和运用“循环发声法”“循环运气法”,打破传统发声模式,为口技开发出大量气源和声域,利用这种科学方法能够同时模仿各种不同的声音,具有自己独特的口技表演风格。他编创了口技剧《军营的一天》等节目。牛玉亮讲究口技发声准确,表演细腻,声情并茂。为了使口技艺术走向世界,他还学习用英语讲解口技内容。

  17.项目名称:象牙雕刻

  代表性传承人:柴慈继,1949年生,北京象牙雕刻厂有限责任公司。

  传承人技艺特点:柴慈继创作的雕刻作品风格飘逸、富于美感。在创作中,他善于将现代与传统的艺术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艺术上追求完美,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的作品获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西博会金奖7项、银奖2项。

  为保护野生动物,在象牙原料紧缺的情况下,柴慈继大胆进行探索与创新,成功地设计制作出象牙与木雕、象牙与根雕、象牙与葫芦等其他材质相结合的新产品,使传统的牙雕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完美结合,从而节省了宝贵的象牙原料。

  在艺术创作中,柴慈继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特别是近年来,他将传统圆雕技法与现代深浅浮雕、镂空雕进行有机结合,使技艺水平不断升华,作品极有感染力。

  18.项目名称:象牙雕刻

  代表性传承人:李春珂,1949年生,北京象牙雕刻厂有限责任公司。

  传承人技艺特点:擅长牙、木、竹、角类雕刻,继承、探索中国传统艺术,不断创作高水平的艺术精品。其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选择有文化内涵的题材,以新的形式加以表现。将绘画艺术融入雕刻作品之中,同时又以娴熟的牙雕技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即“因材设计、主题新颖、刀法洗练、繁简结合、形神兼备、重在神韵”。

  先后师从工艺美术大师杨士俊、孙森学习花鸟人物等象牙雕刻,继承、探索中国传统艺术,不断创作高品位艺术精品。其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选择有文化内涵的题材,以新的形式加以表现,将绘画艺术融入雕刻作品之中,同时又以娴熟的牙雕技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

  19.项目名称:面人(面人汤)

  代表性传承人:汤夙国,1933年生,中央美术学院。

  传承人技艺特点:北京通州“面人汤”面塑由清末汤子博首创,他以深厚的国学和艺术功底,博采众长,将民间面人由“签举式”改为“托板式”,进而创作出核桃面塑、浮雕面塑、悬塑面人和制钱面塑等多种形式;题材也拓展得极为广泛,有书卷人物、戏曲人物、仙佛人物等;用料从面粉到陶、木、泥等更为多样;以大量成功的作品确立了“面人汤”面塑流派的地位,汤子博的传人们很好地继承发展了“面人汤”艺术,使之发扬光大。第二代传人汤夙国成长于艺术之家,得其父真传,其面塑艺术承上启下,题材广泛,构图章法均系自己创作,面塑形式多样,圆雕、高浮雕、背景面塑、名著插图、核桃面塑等,造型典雅、简练,富有诗情画意、水墨效果,善于运用民间传统与雕塑体面相结合的手法,作品浑然一体,小中见大,突出内在气质和神韵。

  20.项目名称:玉雕(北京玉雕)

  代表性传承人:柳朝国,1945年生。

  传承人技艺特点:柳朝国玉雕艺术承继传统,技艺精湛,充分体现了中华玉文化的丰厚内涵和中国玉雕艺术的神奇魅力,特别是他对皇室治玉理念和技艺去芜存菁的承传,并赋予其崭新的美学风尚,成就了经典作品的问世,他的作品《白玉簋》被江苏爱涛博物馆收藏。

  柳朝国技艺全面,动物作品生动、传神,器皿作品的设计具有北派玉雕特有的大气磅礴、豪放雄浑、沉稳庄重,制作技艺精绝。他能造型、会装饰,透雕取链、制作薄胎等技艺无一不精,他的作品历经省市级乃至国家级的评审,得到专家的肯定,不仅在北派玉雕,在南派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声誉,特别是他的薄胎作品,技艺堪为一绝,令人叹服。2008年、2010年两次摘得中国玉石雕百花奖特等奖桂冠,已经成为北派玉雕器皿设计制作的领军人物。

  21.项目名称:玉雕(北京玉雕)

  代表性传承人:李博生 ,1941年生,北京市玉器厂。

  传承人技艺特点:李博生师从玉器行业“四大怪杰”之一的王树森学艺,为王树森艺术流派之传承人,作品多以人物见长。其玉雕作品取材用料精到,构思立意深远,作品文化内涵精深,艺术感染力强。他继承了老一辈玉雕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精到认识,又融入了自己多年从艺积累和对祖国五千年玉文化的认识,主要作品有 《鼓上飞燕》 、《恨福来迟》、《福在眼前》、《五福捧寿》 、《无量寿佛》 、《玉拳套》 和《人之初》等,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等各类荣誉。

  近年来,他以花甲之年刀耕不辍,所出新作可谓承上启下之艺术佳作。他力主恢复传统的脚蹬手磨技艺,多方奔走呼吁保护现有玉石资源,并在艺术品制作过程中身体力行,被收藏爱好者戏称为“玉医生”。

  22.项目名称:景泰蓝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1962年生,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

  传承人技艺特点:钟连盛师承钱美华、于兆贵、戴加林一脉,精通景泰蓝制作工艺。他艺术功底深厚、技艺全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作品题材广泛,特别是将花鸟题材赋予了新的情趣和意境,构图章法讲究、形象生动严谨、色彩优雅浪漫,并擅长现代、抽象装饰手法,能根据不同题材进行传统工艺技法的变革和创新,如点蓝中局部留露铜地,镀金后形成的斑驳、粗犷,或“烧亮”不完全磨平等工艺效果;通过工艺改革和严密的工艺控制,突破了历史上景泰蓝满器型周身必须纹饰密布的工艺制约,实现了大面积无丝而不崩蓝,极大地增强和丰富了景泰蓝装饰的艺术表现力,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并得到了业内的认可。他的作品清新、细腻、精致,风格秀美、典雅、独特,具有鲜明的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23.项目名称:雕漆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1947年生,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

  传承人技艺特点:殷秀云的雕漆作品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图案设计细腻、清新,内容题材丰富,构图结构严谨,意境清新高雅。她的雕工纯熟、犀利、饱满,达到运刀如笔、得心应手的境界。

  在人物的表现上独树一帜,融入立体雕塑和象牙雕刻技法,充分表达人物的体貌个性,衣纹飘逸、潇洒流畅、极富质感。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改变了以往雕漆人物平板、简单、千人一面的形态,赋予人物以鲜明的个性和情感,立体感强。开创了以雕漆人物为主题和以大型人物为主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为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创作的雕漆大鼎《鼎盛中华》,将《开国大典》油画,用雕漆的浮雕技法表现出来,是一项历史性的创举。她首创了将现代雕漆与金漆、牙雕、玉雕、花丝、景泰蓝等工艺相结合的形式,丰富了雕漆作品的创作形式和艺术风格。

  24.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哈亦琦,1954年生,北京汉风至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传承人技艺特点:哈亦琦随父哈魁明学习风筝技艺,兼习油画、中国画,是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他掌握了哈氏风筝的“扎、糊、绘、放、风、线”6种技艺。其早期作品大多数是通过几何图案所组成的立体几何形体,打破了传统哈氏风筝固有的骨架造型,绘画也多采用西方风筝色块填涂的手法;现在的作品则注重传统风格与现代潮流的结合。

  他先后绘制出100余种作品,面积最大为10平方米,最小仅为4平方厘米,最长为350米的新型结构风筝。其中“龙筝”风筝飞行升力加大,在没有横竹棍及边穗时亦可飞行,填补了风筝的一项空白。他自1998年起开始绘制哈氏风筝画谱,大约250幅,并写作了大量关于哈氏风筝起源发展、制作流程、艺术特点的文字说明,共计10余万字,为今后的传承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

  25.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

  (北京风筝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费保龄,1928年生,北京工艺美术风筝公司。

  传承人技艺特点:费保龄作为北京扎燕风筝第五代传承人,精通扎燕风筝工艺,其作品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技术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歌诀,把风筝制作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在43种技法中保留下了20种制作工艺。作品做工细腻、用料考究、绘制精美、放飞富有情趣,其中拟人化的扎燕做到了“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凸显了北京特色,还独具匠心地把扎燕风筝组成一个和谐、美满的家族,如肥燕代表雄燕,瘦燕代表雌燕,比翼双飞燕代表夫妻等。在绘法上,以四字吉祥成语组成各种吉祥图案,如四世同堂、鹤鹿同春等,充满诗情画意。他同时致力于技艺传承,出版了《扎燕儿风筝图谱》、《扎燕儿风筝考工志》等专业著作。

  26.项目名称: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吴景馨,1962年生,北京宏音斋民族文化发展中心。

  传承人技艺特点:吴景馨作为宏音斋独门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专门研究制作中国民族管乐器。她的制作技艺全面,掌握了宏音斋百余年发展及清朝宫廷传承下来的全部技术资料。2000年,仅凭敦煌壁画的一张画稿,便为甘肃敦煌乐器研究所成功复制了多种敦煌仿唐乐器,并为天坛神乐署、日本正仓院等单位复制古乐器。

  吴景馨复活的古乐器,不只是形状的复制,而是追求复活古乐器的原声音、原造型、原演奏特点,注重乐器的实用性。她所传承的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是中国唯一从清朝宫廷中传承下来的乐器制作技艺。她先后研制成功了捆绑式低音唢呐、高音加键唢呐、一指四音笙等一批新型乐器,抢救复活了广西壮族乐器啵咧,蒙古族乐器毛敦潮尔、毕力、胡笳等多种少数民族乐器。

  27.项目名称: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1947年生,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

  传承人技艺特点:北京金漆镶嵌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艺术,形成了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品类繁多的北京风格,在中国漆器门类中独树一帜,工艺技法从大的门类划分,包括镶嵌、彩绘、雕填、刻灰、断纹、虎皮漆等。民间流派中,韩启龙一支以彩绘雕填类漆器为主,也兼有镶嵌类漆器,而柏德元正是韩启龙一派的第五代传人。

  柏德元在技艺上擅长镶嵌类产品的设计、制作,全面掌握了髹漆技艺,又兼精彩绘技艺和镶嵌技艺,并恢复了始于宋代、后失传多年的金漆镶嵌晒断、烤断、撅断、颤断“四大断”绝技,同时对彩绘、雕填、刻灰等工艺的设计思路、材料运用和工艺技法也非常熟悉。他还整理了大量的技术资料,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资料。

  28.项目名称:装裱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汪学军,1964年生,中国书店。

  传承人技艺特点:汪学军身为“大刀世家”的第三代传人,主要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他掌握和继承了古书装订修补技艺中的大刀技术,使重达7.8斤的铁制大刀在他手里运用自如。汪学军对残破古籍的修整、装订更注重古籍本身的历史性、原状性和延续性,能做到“整旧如新”“整旧如旧”。汪学军修复每一本书都要根据其特征制定修复方案,根据纸性配纸,补破、喷水、倒平等数十道工序都严谨完成。

  他熟悉各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有版本识别能力,了解各朝代的纸张和装订风格,注重修复中的纸张纸性的变化,运用规范的技术做到合理修复等综合能力,曾为多家文物单位、国家博物馆以及中国书店、个人收藏者修复多部古籍图书。

  29.项目名称:花茶制作技艺

  (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孙丹威,1957年生,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传承人技艺特点:吴裕泰茶庄自古便有自己独到的一套茉莉花茶窨制拼配手法,传承下来形成独特工艺。在吴裕泰茉莉花茶第五代传承人孙丹威的努力下,该窨制技艺得到了不断发展,茶叶产品的品种和门类得到较大丰富,拥有自拼花茶种类数十种。

  孙丹威所传承的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始终坚持“自采、自窨、自拼”的原则,采用香气浓度适当、鲜灵度较高的茉莉花,运用采于明前或谷雨前后、品质出众的茶坯,经过多次窨制拼和,制成的花茶具有特有的香、色、味,既保持了绿茶浓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包含茉莉花的鲜灵芳香,不仅有绿茶的功效,并兼备茉莉花特有的保健功能,具有“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耐泡”的品质特征,深受百姓喜爱。

  30.项目名称:中医诊法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

  代表性传承人:葛凤麟,1955年生,北京世纪坛医院。

  传承人技艺特点:葛凤麟是家传捏筋拍打正骨疗法的第四代传人。其家传的脉位理论,是“葛氏捏筋拍打疗法”创始人与传承人在继承我国传统医学经筋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诊疗经验,总结出的捏筋拍打疗法理论。这套理论包括了脉位的位置与取法、施治手法、患者感应、主治病症等,这在其他的传统医学理论中未曾出现,应为葛氏家族首创。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手法较为多样,固有“若尽其所传,不下千余式”之称。葛氏捏筋拍打疗法将比较常用的捏筋基本手法归纳为24种,同时,此拍打疗法易于开展,拍打法的用具为“钢丝拍子”,比较便于制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塑形。拍打在患处使患者有舒适感,易于接受,同时通过“虚打法”和“实打法”两种不同手法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31.项目名称:中医诊法

  (王氏脊椎疗法)

  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治,1953年生,北京第一无线电器材厂。

  传承人技艺特点:王兴治为王氏脊椎疗法第十三代传承人。王氏脊椎疗法是源于传统中医治疗脊椎疾病的一种传统治疗保健技艺,至今已有近400年的传承史。

  王氏脊椎疗法集传统中医的经络、刺络、药物熏蒸、拔罐、给药、按摩等多种传统技艺为一体,对治疗保健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等疾病有着显著效果,展现了传统医学的魅力。王兴治在传承传统手法的同时,将传统治疗方法的刺络、拔罐及给药的传统方法与现代医学的消毒、安全的要求标准相结合,将反复使用的竹罐改成一次性使用,避免反复使用中的交叉感染,为此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了批准。在技术操作方面完成了《王氏脊椎疗法治疗规范》的标准、《王氏脊椎疗法消毒规范》的标准制度。

  32.项目名称:传统中医药文化

  (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

  代表性传承人:雷雨霖,1926年生,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传承人技艺特点:雷雨霖作为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承人和掌握鹤年堂核心制药技术的“丸药头”(最高技术岗位),所传承的制药技艺非常丰富。他掌握了鹤年堂独特的饮片炮制方法。早年间鹤年堂就以汤剂饮片名闻京城,除“皆遵古法”外,还有40余种饮片的炮制方法是鹤年堂独有的,他在制药的炮、炙、煨、炒、煅、煿、炼、制、度、飞、伏、镑、榝、露、晒各环节,无一不精。

  雷雨霖所传授的鹤年堂传统工艺讲究口传心授秘传下来,特别是一些关键性工艺技术,制药的程度都有方法检验。他制作的鹤年堂养生制品,在秉承传统追求功效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口感。在制作时,从原料的炮制到工艺上都有特殊要求,如配方原料哪种先入哪种后熬,哪种先泡哪种必须是鲜品,要求非常严格。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