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新华侨华人对春节的文化认知

时间:2013年02月19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何彬

  笔者曾经做过海外华人调查,主要对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去日本和美国的年轻一代侨民,本文称之为“新华侨华人”,调查内容之一是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文化认知。在这里,本文就旅日华人的春节情结以及传统节日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知的关系做简要叙述和分析。

  什么是新华侨华人

  在日本社会,人们熟悉的老华侨原来是指二战之前到日本的中国人,新华侨则是指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进入日本的人群。后来为区别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大批涌入日本的留学人员以及更后来以经商为目的进入日本社会的人们,老华侨概念开始改变,包括了二战结束不久陆续从中国大陆和台湾到日本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子孙,而新华侨则专指80年代以后到日本、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的人们。近年来,新华侨大量办理国籍转换手续,从新华侨变为新华人,但是由于他们与新华侨有很多共通点,研究者和新闻界常常将这批人统称为新华侨华人,视为同一个大的群体来研究或报道。这是一个9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复合式称呼,在日本社会里它已经逐步趋于定型。

  日本社会有数以几十万人计的新华侨华人,他们不再集中居住在华人居住区,也没有从事传统的“三把刀(剪刀、剃刀、菜刀)”行业。他们大多最初以留学形式来到日本,而后在这个社会里工作或经商。他们的特点是散居在日本城市社会的各个角落,职业和生活样态纷繁多样,且大多携家带口一起在日本生活。

  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象符号

  民族节日习俗是形成民族文化联想的极重要的因素,由这种民族文化联想记忆引发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重复传统节日行为,则是民俗教育产生的民族文化心理共振的结果,而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共振是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重要情感基础。

  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同一时间段里以含有文化寓意的行为和节日食品、节日装饰物作为载体和表象符号,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段被重复着。生活在这个文化氛围中的人们,会对那些文化符号和节日关联形成文化联想。这种记忆非短时间内可以形成,但是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即使离开该文化环境,人们也会在相应的时间段里装饰节日饰物并制作节日食物,或者重复一些与该节日相符的行为。

  北方过春节时吃的饺子,南方饭桌上常见的年糕、汤圆等,在海外往往并不醒目地排列在中餐馆的菜单里。但是,对于具有文化认同感的人们来说,这些食物属于特殊的节日食物,它们以中华民族民间信仰为深层基础,通过色彩、形状以及名称的谐音等表象形式,储存春节的象征性意义,从而成为一种文化的表现符号。

  笔者曾用问卷加访谈的调查方式询问了新华侨华人一般的生活习俗问题,目的是透过极其普通的生活表象,把握表象掩盖下的、有时与表象显得矛盾的深层意识,借以了解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观。新华侨华人们被问及对他们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时,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回答仍然是春节,并且过春节要包饺子、吃鱼、吃汤圆以及给孩子压岁钱。从这些回答可以了解到,春节作为新华侨华人对曾经生长其中的文化氛围的代表性记忆载体,已深深地融入他们的具体行为里。

  文化认知与文化体验

  日本从1873年导入阳历后,政府规定传统节日一律改为阳历过节。今天,尤其是日本城市社会,已经基本没有按照阴历过节的社会文化基础。这种没有阴历的社会环境,对新华侨华人来说,自己的传统节日往往都不逢该社会的节假日。尤其对上学的孩子或在学校工作的人们来说,春节时期往往正逢招生考试或毕业考试的繁忙时期,再加上周围社会没有对阴历春节的文化感应,缺乏对应的商业呼应和渲染,除了在横滨、神户、长崎的3个中华街外,没有贺春节的表象,节日气氛大大异于国内。由于新华侨华人散居在日本的各个地方,如果春节不逢周末,很少有人会专门赶到中华街去过年。

  在这样的环境下,久而久之,开始出现在阳历年即日本社会新年时期“过年”的倾向,因为这样全家人可以共同拥有几天假日。虽然如此,他们仍然要在春节期间给国内亲友打电话拜年。有的人春节不包饺子、不贴春联、不挂福字了,但是他们仍然记得在阴历除夕晚上要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还有些华侨华人在每年过春节那天晚上会邀朋友或自家人做一桌中国菜吃,这桌中国菜实际上充满了对中国春节的文化记忆。

  通过对新华侨华人与传统节日相关行为的观察,可以看到生活在异文化环境的人对母文化的认同感往往是依附在一些具体物象上的。新华侨华人保持春节吃饺子、给孩子压岁钱等习惯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有在国内春节亲身经历过这些传统年俗的文化体验和记忆。家乡的节日氛围留给他们的不单单是对热闹氛围和美味食物的记忆,还有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记忆,这是他们在海外有意无意地继续保持过节习惯的文化潜动力。

  追究华侨华人对传统节日习俗以及传统节日食物执着与否的原因所在,可以注意到,其出国前有无长期的节日行为体验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对于为什么要在异文化环境里仍然维持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提问,多数人回答是已经成了习惯,还有许多人回答是为了教育孩子记住这些传统。这说明绝大多数在异文化社会环境里保持传统节日习俗的人,都曾经在母文化环境里接受过民俗时间、民俗食物的影响,因此才能保持着对母文化环境里的年节的鲜明记忆,也才会在海外通过再现节日行为对子女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