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自媒体时代:少听杂音 静心创作——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

时间:2012年07月1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怡梦

  “1989年出生,2011年7月工作,2012年1月副县级,牛呀!”这是今年初天涯论坛网民“江湖人称美丽姐”发出的惊呼,矛头直指甘肃省武威市县级干部选拔公告中23岁直升“县官”的清华毕业生焦三牛,“二代”、“潜规则”、“清华特权”,网友大胆假设群情哗然,作家何建明肩负发掘真相的使命,深入武威当地小心求证,揭开了一代清华人放弃个人安逸享乐、为支援祖国西部建设不怕吃苦的感人事迹,这就是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三牛风波》。作家在创作中对当前的国民心态、社会焦虑多有思考,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与主流话语的博弈也体会颇深,他谈“焦三牛事件”但不止于此,一面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面是价值取向多元化语境下的嘈杂世相,报告文学何为,作家艺术家何为?

  凭真本事做实事

  记者:清华大学毕业的焦三牛放弃优越的就业前景,选择去武威地区支援祖国西部建设,相信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您在《三牛风波》中不断反身自问,设身处地让自己面对这种困境,用意何在?

  何建明:无论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都非常不易。三牛家境贫寒,他是家乡的高考状元,他考上清华对当地、对家庭都是天大的好事,而他毕业后去了一个比自己家乡更穷的地方。当代人都很现实,网络上之所以会有质疑,是因为人们不相信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会放弃优厚的条件去那样艰苦的地方。接受“三牛事件”的调查采访任务后,我一直在思考,我能不能做出像三牛一样的选择,假如我的孩子那样选择了,我能不能同意?用这样一个标准才能衡量出我们和三牛的差距。到现在我的心情仍然矛盾,作为作家,为了创作,我愿意到那里去,因为凉州曾是西夏文明的中心,同时又有宗教文化的积淀,在古代,那里曾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普通人,像三牛一样到那里生活、工作,未来是未知数,我认为这是很难抉择的;作为父亲,只有一种情况我可以支持我的儿女到那里去,那就是他有像三牛一样的理想和志向。这是我的答案,也就是说,还未达到三牛的境界。当代青年对祖国、对自我有责任感、使命感,这在三牛身上体现得非常清晰。创作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是要对大学教育进行重新思考,清华精神是凭真本事为国家做实事,不仅在三牛,还有他的前辈——早期清华人身上也早有体现,这种教育是比较成功的,也是符合现代潮流的。

  记者:和同龄人相比,三牛似乎更具有上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色彩,在您看来,三牛是这个时代理想的“80后”形象吗?

  何建明:是的。武威是一个充满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地方,元朝中央政府曾在凉州与吐蕃举行凉州会谈,决定西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很多边塞诗都是在这种环境中写就的。作为作家,认识那块土地,对那里产生感情,增加创作和生命的厚度,我愿意去那里,有机会还会去。从建设的角度来看,河西走廊曾经造就了辉煌的文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从西部转移到东部沿海,西部地区虽然暂时贫穷落后,但那里空气新鲜,地域广阔,假如在北京找不到实现理想的可能,到那里就会发现可以干一番事业。三牛有思想、有能力,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他的理想不仅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人曾有过的理想,今天、未来这种理想依然有价值,那块土地依然有吸引力。

  记者:网络声音对“三牛事件”的质疑反映了社会上哪些问题?

  何建明:我们的国家、民族缺少三牛精神,各行各业,尤其是年轻人,往往说得好、做得少。网络上反映出浮躁的心态,多的是批评家、旁观者,缺少实践家、行动者。在文学艺术界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如果写不出精品力作,作品水平与社会的期待相差很多,原因就在于做实事的人太少,夸夸其谈的人太多。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建设国家都需要有人做实事,说风凉话比做实事轻松,这种浮躁的文化心理如果继续蔓延,将是悲哀的。网络上的批评有些很无聊、很滑稽,貌似正义的声音,但真正做实事的人是没有时间去清谈的,夸夸其谈的人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使者、时代的引领者,恰恰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我们要向三牛学习,他怀着纯真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西部,这本来很正常,是值得鼓励的,却有无数人站出来质疑他是为了投机或有家庭背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记者:由于“三牛风波”源于一场网络话语风暴,而作家是带着澄清事实的使命去接近真相的,我以为《三牛风波》的创作更像是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一种较量,您是否同意?

  何建明:主流文化的精英并不在网络上,那种杂音并不代表精英的声音,网络上喧哗的大部分人还不具备精英意识。精英意识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出于正义和良心,可以指导自我实践。而借网络发泄情绪的言论并不是精英意识的体现,他们自认为是社会的批评者和建议者,其实他们的内心、他们的实践与精英意识背道而驰,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嘈杂的舆论。他们之所以对“三牛事件”抱有怀疑态度,可能是因为有人看到过一些党内、政府工作中的负面信息,认为三牛这样年轻,直接被提拔为县级干部,其中肯定有黑幕。他们不知道西部地区人才缺乏,也不知道三牛的工作水平如何,就武断地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不了解党的政策,不了解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三牛这样有志向的人,这三个不了解导致网民盲目地对事物表象化、想当然的否定。

  我认为不应该混淆个别和整体。改革开放30年来,党领导我国飞速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令我们的敌人嫉妒、害怕、佩服,如果我们自己还在不断地否定自己,那么这种否定是不客观的。具体到“三牛事件”,涉及到干部制度问题,我们的干部制度不是铁板一块,也在与时俱进地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单位的用人制度不能千篇一律,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地区人才缺乏,武威当地培养了几万名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几个回去建设家乡,所以包括三牛在内的一批优秀清华毕业生来到这里时,武威人感到非常珍惜,以三牛的能力担当目前的工作也绰绰有余。我接触了清华大学的这批毕业生,他们非常了不起,思考问题非常成熟,在实践当中历练,对这块土地有感情,知道存在的问题和改变落后面貌的途径,三牛与老百姓的关系很好,在这里工作也非常自如。当地的孩子被送出去读书不愿回来,其他地区的孩子却自愿来到这里,老百姓感激、敬佩三牛。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