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陶亚兵:兼具两种气质的艺术家

时间:2012年02月1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金 涛

  谈论艺术时,尼采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常常被提及。酒神狄奥尼索斯代表着冲动、迷醉、狂野、放纵,日神阿波罗代表节制、智慧、理性和秩序。两种气质,往往难以共存于一个人身上。不过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陶亚兵或许是个例外。因为他不仅是音乐学界颇有影响的理论家,同时还是位出色的交响乐指挥。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第一位博士生,陶亚兵将目光聚焦中国音乐史,在中西音乐交流史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他也没有偏废音乐实践,多年来,他潜心研习指挥艺术,并指挥乐团荣登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演出交响音乐会。

  受益名师 开启音乐研究之路

  陶亚兵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1975年,中学还没毕业的陶亚兵考入了部队文工团,并在这里得到了7年的锤炼与磨砺。“军人面前没有困难可言,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各方面都要做到最好。”在部队,陶亚兵作为文艺兵学到了很多舞台演出方面的知识,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陶亚兵决定报考大学。但这时他已离开学校7年之久,还能考上大学吗?自己还能不能适应校园的生活?未来充满了诱惑,但未来的不确定又在陶亚兵心中打上了许多问号。为了考大学,他下了很大的决心,这也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考学并不顺利,第一年陶亚兵铩羽而归,但他并没有低头认输。又经过一年的准备与努力,陶亚兵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系。这时他已经23岁,在班里属于大龄青年。陶亚兵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当时哈师大音乐系名师云集,师资力量在全国都非常靠前,汪立三、刘施任、蒋祖馨、周柱铨等知名音乐家在这里执教。“四年的大学生涯是一个转折,为我后来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大学期间,在陶亚兵已经显露出了在音乐学和指挥方面的发展端倪:《唐渤海国音乐初探》和《金代女真音乐发展研究》两篇论文显示了他在音乐史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他也组织并指挥学生乐队四处演出。

  大学毕业后,陶亚兵顺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音乐理论家汪毓和先生。“汪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权威。我是他带的第二届硕士生。”读研期间,除了潜心研究我国近现代重奏音乐外,陶亚兵还在钢琴、作曲理论和指挥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更为幸运的是,1988年陶亚兵如愿以偿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廖辅叔先生的博士生。“1982年刚入大学不久,我就在学院的资料室里看到《光明日报》上刊登有廖辅叔先生招收博士的启事。那是国内高校音乐专业第一次招博士生。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之前,廖先生一直没有招到学生。我是廖先生第一个学生,也是最后一个学生。这样的经历别人没有而我独享,真是天赐恩典。廖先生的学问在音乐学界有口皆碑。甚至有一些大音乐家、理论家都羡慕我这难得的机会。”谈起跟随廖辅叔先生的读博经历,陶亚兵至今都感到非常庆幸。在20世纪现代中国音乐文化史上,廖辅叔是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音乐学大家。他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读古文,习经史,赋诗填词,打下扎实古文功底。同时又有着非常好的德文修养,能够做同声传译,上世纪50年代曾翻译出版过席勒的名剧《阴谋与爱情》。在音乐研究上,廖辅叔的论著涉及古今中外。

  受到两位名师的影响,陶亚兵水到渠成地走上了音乐理论研究的道路。硕士毕业时,他的论文《论我国重奏音乐的发展》荣获了全国第二届艺术类院校学生音乐史论文研究生级最高奖。1992年,陶亚兵博士毕业,他的博士论文《1919年以前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史料研究》受到了专家的好评。许多学者、同行都认为这篇论文在中国音乐史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开拓领域的意义。这篇论文中的一些观点至今仍广为学界引用。两年后,陶亚兵将博士论文完善,以《中西音乐交流史稿》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学术专著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这两个奖当时都是在音乐方面的最高奖项之列。谈起这些,陶亚兵非常感谢母校与恩师的培养,他说:“从事音乐理论研究需要有学院教育的背景,和学脉师承。能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汪毓和、廖辅叔等大家的指引和学院学术氛围的熏陶。廖先生对我也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在给我书写的序里说,希望后人能够超越前人,还引用了“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典故。这是对我的鞭策。毕业多年来,虽然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干扰,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

  综合把握 探索音乐研究新领域

  学术研究从来都是一项苦差事,音乐史学研究也不例外。“最难做的,首先是历史资料的搜集,这需要下苦功夫。一个课题,有些问题也许是老生常谈,但要从学术上做历史性的梳理却会非常困难,因为观点的背后需要大量史料做支撑。同时从事理论研究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思辨能力。面对中西音乐交流的现状和历史,怎样梳理出其中的规律、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非常困难。”

  除了史料的积累与分析,陶亚兵还非常重视音乐实践。多年来,他在指挥、音乐作曲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在中央音乐学院他和作曲班学生一起师从于苏贤教授复调,师从杨儒怀教授学习音乐分析,师从招翠馨教授学习钢琴,又去旁听指挥系徐新教授的指挥课。这期间陶亚兵还参加了日本指挥家冈部先生举办的“斋藤秀雄指挥法大师班”。从2008年开始,陶亚兵又拜师到我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黄晓同先生门下深造指挥艺术。长期不懈的努力,使陶亚兵的指挥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取得成绩。1998年,他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组建学生交响乐团,参加当年的哈尔滨之夏交响音乐会,并在哈尔滨10所高校举办交响乐巡回演出。2001年他又在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创办交响乐团并担任指挥,承担国家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交响乐巡演任务。2008年他担任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常任指挥,“5·12”汶川地震后,哈尔滨师范大学组织了赈灾义演活动,陶亚兵指挥演奏的义演主题歌《奏响爱的旋律,唱起爱的歌》感人至深,他指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成为压轴节目,将演出推向了最高潮。之后陶亚兵又指挥了第29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交响乐专场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乐章,获得极大成功。2010年,陶亚兵又带领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登上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了中俄音乐对话交响音乐会,受到了热烈欢迎。有乐评者说“音乐会上陶亚兵完成了由音乐学家到指挥家的华丽转身。”

  在陶亚兵看来,音乐实践与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他说:“我力求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比纯粹研究学术的多了艺术实践的把握与驾驭,比演员多了理论功底。学术研究有了精深的音乐本体支撑,无论是研究的角度、方法,还是科研立项,都能选取最佳的、最切实的角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陶亚兵学术研究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在《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之后,2001年陶亚兵又出版了《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在这部著作中,他将自己的目光放得更远。他说,希望人们在了解了中西音乐交流的历史之后,可以增加一些关于中西音乐问题的兴趣,进而关注目前仍然是音乐界热门话题的中西音乐关系的讨论,或进而通过中西音乐交流事例而体察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而关注社会文化及中西音乐关系的读者则可以从《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中获得一些相关的历史信息。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原因,哈尔滨曾是中俄音乐交流的门户。利用这一独特优势,近年来陶亚兵把中俄音乐交流研究作为学术特色之一重点发展,并指导了多篇中俄音乐交流史研究方面的硕士、博士论文。2007年,陶亚兵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影响研究》。在这个研究中,陶亚兵将自己中西音乐交流的研究探向了更深的领域。

  而陶亚兵所取得的成绩还不止这些。由他领导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成为了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三个国字号项目,2011年又获得了音乐与舞蹈学和艺术学理论2个一级博士点。这样骄人的成绩足以让国内同类综合大学的同行们赞叹。陶亚兵担任主席的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也在欣然发展。

  2011年6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鲜花与掌声中,陶亚兵荣获了第三届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这届评选全国共有54人获此殊荣,音乐界只有7人入选。陶亚兵说:“能够获得这个称号感到非常荣幸,这是对我长期努力工作的奖励,也是一个鞭策。今后将会按照德艺双馨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

  (作者为《中国艺术报》记者)   

  陶亚兵

  男,汉族,1959年3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主席,教授。

  长期从事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的中国音乐史课程被评为黑龙江省级精品课。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20世纪俄罗斯音乐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影响研究》等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出版有《中西音乐交流史稿》等3部学术专著,主编有《东北地区音乐家及音乐史料研究》《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等著作,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个人专著曾获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担任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优秀教师、十佳文艺工作者等。


(编辑:欧阳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