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坚守铸就衢州莹白瓷

时间:2013年07月22日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作者:

  制瓷简史

  追本溯源,衢州制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间鼎盛一时的婺州窑。婺州窑系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我市龙游县的方坦窑群、柯城区的沟溪窑群、衢江区的全旺窑群、江山市的碗窑村窑址群,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此后,衢州制瓷的发展,历经了南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家族型生产互助组织,再到解放后的衢县瓷厂。文革前,瓷厂以生产日用陶瓷和低压电瓷为主。文革时期,转为定点生产领袖像章,产品质量已达到较高水准。1985年衢州建市,瓷厂改名为“衢州市瓷厂”。当时由于市场上急需高压电瓷,企业从经济效益出发,重点生产工业瓷。

  期间,1979年,在当时全厂员工的共同支持下,衢州白瓷终于经历了那次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产品品质提升过程,经过反复试验,于次年成功研制出被誉为薄如锦、洁如玉、滑如脂、明如莹的莹白瓷,堪称瓷中珍品。1981年和1982年分别获得国家轻工业部和文化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借着莹白瓷的东风,几年时间,衢州白瓷先后在美国的路易斯?安娜世界博览会、瑞士的巴塞尔国际博览会及日本东京的亚太地区博览会上,引起轰动,激发了外商的浓厚兴趣。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英国、刚果、新加坡、香港等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大中城市,可谓风光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87年,因成品率过低,每一窑只有10%左右,几乎没有经济效益,加之产品所属的国有企业,因入不敷出引来各界非议,造成舆论压力特别大,致使莹白瓷在衢州市瓷厂,被迫停产。这一停,就是13年。

  一直到了2000年,“衢州白瓷”的代表性产品莹白瓷,终因徐文奎的再次介入,得以重放异彩。而其前后30余年的风雨之路,就成了绵延千年的衢州白瓷史中,一段最为精彩的传奇。

  去意已决

  1991年2月的一天,市区南郊双港口畔的衢州市瓷厂,36岁的徐文奎缓步走下台阶,面朝瓷厂车间,在厂区大门口站了许久。他眉头紧锁,对胆敢向自己大放厥词的门卫,一通呵斥。他坚定,自己离开瓷厂,完全是个人决定,绝不容许任何人在一旁讥讽嘲笑。

  之前厂领导找他谈话,表示挽留,可他去意已决,即便厂里提出要收回原先分配给他的房子才能走,他也毫不犹豫就答应了。离开瓷厂前,他担任厂长助理兼生产技术办公室主任,离开瓷厂后,连着多年,他都只能自行租住于一斗室。然而不论身处何地,他对“衢州白瓷”的深刻之情,永远也不会忘。即便生活再糟糕,骨子里也始终有一抹余光坚守着。

  不可否认,徐文奎离开瓷厂,属无奈之举,更是性情所至。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只担任莹白瓷车间主任的时候,便强行在车间里推行一套责任制管理模式,要求全车间工人挂胸牌,分清各自的岗位、职务。当时莹白瓷车间总共只有100多人,可整个瓷厂的工人数是1500多名。当时他这样做,让许多人都觉得过于特立独行了。更有人在全厂中层干部会议上对他直言不讳:“资本家的管理方式。”

  徐文奎离开瓷厂后,短短几年时间,他辗转了多个行当,到房产开发公司做经营、在衢城礼贤街开建材店、与政府合作办农资公司,后因经营不善,负债几十万,落得连基本生活都失去了保障。最后没办法,只好挑起担子,靠卖豆腐脑过生活;半年后,只好做起大排档生意。

  历经风雨

  徐文奎生活陷入窘境的时候,是他离开瓷厂的第六年,也是瓷厂停止生产莹白瓷的第十年。十年间,他空怀一身莹白瓷烧制绝艺。虽然心中一直惦记着莹白瓷,可每次想起都只是一闪而过,抑或是一声叹息。似乎觉得,主持恢复莹白瓷生产的事情,并不应该由自己去做。

  而事实上,他的这身绝艺,在当年分工明细的衢州市瓷厂,已经足以为其赢得“大师”的美誉。从配方到造型设计,雕塑、雕刻,再从成形制作到烧成到包装设计等,莹白瓷的整套制作工艺,他一人做到了全部掌握,这也是当年瓷厂的惟一。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1996年之后,衢州市瓷厂实行了改制,直至今日,共经历了三次转让。与此几乎同步的是,因为转让前后的瓷厂,都已不再生产莹白瓷,衢州坊间一些原先从瓷厂走出来的工人师傅,开始自发组织办厂,试图恢复衢州白瓷的瑰宝—“莹白瓷”。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如能把莹白瓷恢复起来,谁就能成为这绵延千年的“衢州白瓷”最具光芒的传人。

  可是,这项当年因成品率过低而被迫停产的白瓷瑰宝,时隔这么多年后,想再行恢复,又谈何容易。短短五年左右时间,集资烧窑,接连有人进行了三次尝试,最后都因技艺不过关而失败告终。众人从老瓷厂延续出来的期盼之心,几近绝望。也给衢州人传递了一个信息:莹白瓷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衢州人再也做不出正宗的莹白瓷了。这无形之中也给徐文奎后来的恢复之路,造成了阻力。

  再次出发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众人四处筹资为恢复莹白瓷之事接连失败,引来了衢州各界诟病之声不断。因为都是筹资办厂,恢复生产既已失败,也就意味还款之事很可能就成了悬疑。

  众人欲行恢复生产莹白瓷之事,如此风雨飘摇,徐文奎岂能不知。时值1999年岁末,他已在市区荷花东路做了两年的大排档生意,依旧债台高筑。

  那天晚上,夜幕初降,入冬后的大排档店里突然断电,生意冷清。他孤坐在店门口,老竹椅吱吱作响,一地烟头,他久久拿不定主意,谁敢担当行此恢复之事的又一人?恢复之事,对于徐文奎来说,亦是千难万难。资金、人手,还有技艺?自己都有近十年没做过莹白瓷了,还行吗?为了自己,更为了“衢州白瓷”,行不行都得试一试!他本来在几家银行都有朋友认识,贷款应该不难。可是当对方一听说投资办厂的项目是莹白瓷,就立刻改变了态度。不是朋友不肯帮这个忙,实在是这笔贷款风险太大,甚至可以说成功的希望几乎渺茫。“先前这么多位老瓷厂的师傅一起出来办厂做莹白瓷,最后都没成功,你徐文奎是什么人?没听说过,太悬!”

  最后没辙,他与妻子叶珍只好七拼八凑,好不容易从亲戚朋友处筹得7万元作为启动。至于人手,雇不起,就夫妻俩先干着,等以后真的赚到钱了,再雇人扩大生产。最难的是技艺上的事儿,花再多钱也没用,照样得硬碰硬。

  到了那个雪花纷飞的下午,2000年的1月18日,在老巨化铁路边一处临时租来的废旧厂区里,徐文奎和叶珍奔波四处采购的设备和原料,终于运到了。货车进入厂区的时候,雪越下越大,寒风刺骨,似乎天意如此,预示着他们接下去要走的路,已布满荆棘。

  异彩重放

  13年后,经历过种种,总之,徐文奎成功了。现年已59岁的他,头发花白,却精神依旧。“衢州白瓷”的代表性产品莹白瓷,从停产到恢复,再到重放异彩,走过了劫后重生的13年。

  他的这13年,于别人而言,或许只是聆听数小时后的感慨,可对其本人来说,却是一段又一段,真切且终生难忘的人生定格。

  办厂之初,第一件事情就是尽量多做一些模子,设计各种不同造型的模子。因为有近十年没接触了,难免生疏,当年在瓷厂里只需两个小时就可完成的事情,他竟用了10多个小时才做好第一个,且歪歪扭扭不像样。好在这只是开始,后来才慢慢地找回了感觉。时隔十年,这第一个不像样的模子,他保存至今。

  2000年4月,他烧出了第一炉莹白瓷产品,名叫象耳牡丹尊。可是连着过了五个月,一直无人问津,加之负债五十余万,那种心理压力,现在已无法想象,当时只能终日饮酒释压。所幸妻子叶珍很贤惠,边上劝慰,天天陪他在厂区附近散步,算下来,南区的每一寸土地都被他们走遍了。

  到了9月,事情终于出现转机。有客户听说了徐文奎在做莹白瓷的事情,找上门来,下了40只象耳牡丹尊订单。不过临走时却又表示,不相信衢州还有人能做出莹白瓷。徐文奎斩钉截铁地许下承诺,做不出来就倒贴钱给他,许他20天后取货。20天过去,40只透亮皎洁、似象牙又似羊脂白玉的莹白瓷象耳牡丹尊放在那人面前,对方终于服了。

  到了第二年,莹白瓷生意有了起色。并开始招收工人,白天培训工人,晚上做莹白瓷品种设计,几乎天天都要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会睡觉。徐文奎做莹白瓷渐渐有了些名气,来买莹白瓷的人越来越多,需要送货上门。送货工具也经历了四变,从自行车到两轮摩托车,从人力三轮车到汽车。

  第三年,临时租用于老巨化铁路边占地600多平米的废旧厂区,已不够扩大生产规模之用。2003年下半年,他们把厂址西移,在衢州市区落马桥附近建起了占地万余平米的厂区。一幢八角塔形状的建筑,成了这一区域的标志性建筑。至2012年底固定资产近3000万.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

  寂寞坚守

  事实上,徐文奎之所以能成功恢复莹白瓷,是因为他用独特的烧瓷技艺和装饰手法,彻底克服了莹白瓷的低成品率问题。这也是当年老瓷厂时期,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当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连着18天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守着窑炉,不停地做试验,不洗脸、不刷牙、不刮胡子,最后难题克服了,他自己也折腾成了不像个人样。这一难题得以顺利克服,得益于徐文奎早年在瓷厂有过二十年的经验积累,融会了从模型制作到窑炉烧成等各个环节的变通之道,通过修改造型、烧成方法、配方,来提高莹白瓷的成品率。

  1971年2月,徐文奎16岁,进入衢州市瓷厂,学历不高,悟性却不错。只用五年时间,便掌握了原料加工、产品成形、晒坯等工种的各个要领。从1975年到1985年,先后5次被厂里派到兄弟瓷厂、省轻工业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等地,学习各种与陶瓷有关的技艺。1979年,加入了厂里的莹白瓷研制组,担任技术员角色。

  特别是1982年至1984年期间,被派往衢州技术学校(现市工程技术学校)上课,带陶瓷班,利用课余时间看了很多书,内容涉及高温力学、流体力学、矿物学、化学等等,经历了一个学习总结到升华的过程,也直接帮助他融会了莹白瓷的从模型制作到窑炉烧成等各个环节的变通之道。

  采访徐文奎之前,笔者就听说,此人个性很“倔”。到底有多“倔”?其实从他当年毅然离开瓷厂的举动,从他连着18天为解决一个难题而不停地做试验的毅力中,便可看出一二。不过,换个角度去看,这种“倔”,更是一种寂寞中的坚守,是对衢州白瓷制作技艺最好的传承。

  魂系何处

  随着衢州白瓷的异彩重放,自2009年,徐文奎被评定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衢州白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后,多年间,各种荣誉接踵而来:2009年至今,徐文奎先后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其经营的衢州白瓷的企业,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衢州白瓷之莹白瓷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家评审,正式步入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阵营……面对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眼看衢州白瓷的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一切向好之际,又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眼前:后继传承人难找!

  这个目前国内众多传统技艺同样面临的难题,衢州白瓷也不能例外。至今还未有真正确定的技艺传承人,这对于现年已59岁的徐文奎来说,实在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其套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概述来解释:发展的关键,不仅需要创新,更需要坚守,只有坚持衢州白瓷制作的特色技艺不变,才能守住衢州白瓷生生不息的魂,其魅力才能源源不断从中间衍生出来,使竞争对手不易模仿和超越。而要守住这样的“魂”,首要依靠的是人,即传承人和后继不断的传承人。

  也正因为认清了这一点,自2008年以来,徐文奎就一直在通过多方努力,希望找到一个可以继承衢州白瓷制作技艺的徒弟,可无奈的是,几经曲折,至今依旧无果。急得犟脾气的他,感到了生平从未有过的无助。

  分析原因,徐文奎说,要把衢州白瓷的制作技艺学全、学精,这个人必须同时具备能吃苦和耐得住寂寞两种能力,尤其以后者较为难得。时至今日,在这些荣耀背后所隐藏的,也正是徐文奎对于传承衢州白瓷制作技艺的最无奈之处:出成就慢,几乎是中国目前所有瓷器类传统技艺的一个共性,放在当下社会快节奏的大环境下,已成为摆在衢州白瓷传承之路面前一道最大的难题。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