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聊城葫芦雕刻 Liaocheng Gourd Sculptures

时间:2013年05月29日来源:中国传统及民间工艺美术网作者:

  聊城蝈蝈葫芦(蚰子葫芦)雕刻艺术,历史悠久,选材独特,内容广泛,设计科学、精美。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作为高雅的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它那粗犷豪放的雕刻技法,释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记载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鲁西浓郁的乡土风情,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享誉海内外。

  葫芦源于印度,在我国种植很广。葫芦雕刻艺术南北均有,唯独聊城的葫芦雕刻艺术更负盛名,独树一帜。聊城是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昔日这里商贾云集,繁盛一时,蝈蝈葫芦曾一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新,前后经历了三个比较突出的发展阶段。粗花雕刻阶段,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主要作品有花葫芦、片花,雕刻些鸟、鱼、虫、花,尾部开口,工艺简单。细花雕刻阶段,距今也有200年左右,主要有“狮子滚绣球”、“松树花篮”、“打鱼”、“读书”、“耕田”等。清末民初,聊城蓄养蝈蝈的风气盛行,葫芦的雕刻艺术也在迅速提高。选料、着色、刀法更为讲究,选材更为广泛,如“八仙过海”、“武松打虎”、“水浒人物”、“聊城传说”等,使聊城葫芦雕刻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聊城人用雕刻葫芦蓄养蝈蝈,先是于夏秋之季,将蝈蝈从田间捉回,放到高粱皮或细竹片编制的笼子里,悬挂在院内瓜架凉棚下,让其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秋去冬来,将蝈蝈放进葫芦里,揣入怀中御寒,闲暇无事时,在房前街头晒暖,取出葫芦,蝈蝈爬出,在阳光下抖翅嘶鸣,却是别有一番情趣。因此,种植、制作、销售蝈蝈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阎寺、梁水镇、堂邑乡镇一带,如陈庄、郎庄、大杨庄、赵李王、拐李王、小赵庄、王辛、八刘、李石庄、小刘庄、王家庙等。在众多的制作葫芦工匠中,尤以清朝末年雕刻艺人程升堂、陈金语、杨印台最为著名。特别是堪称葫芦王的郎发敏(外号五和尚)削刻的蝈蝈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称为佳品,每只售价1块银元,有时高达3块银元以上,售价很高,但仍然供不应求,登门购葫芦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名扬千里。其佳作有“八卦图”、“龙”等,培受推崇。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葫芦雕刻艺术步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三打祝家庄”、“八仙过海”、“断桥”、“戏剧人物”、“绣球葫芦”等。特别是“仿古宫灯”葫芦,雕刻得更为精美。先将圆形的葫芦加工着色,上面画一株傲雪的腊梅和几片飘洒的雪花制作成灯,然后选用优质黄杨木料雕刻出一只衔宫灯展翅欲飞的凤凰,人工的造型美与葫芦的天然形态浑然一体,给人以古色古香的艺术享受。“葫芦蝈蝈”则另有一种风格,它是由一只黄绿色葫芦和上面扒着的两只绿色蝈蝈组成,其中一只蝈蝈后腿紧蹬,随时准备一跃而起,颇有一触即发之势;另一只仿佛刚从葫芦中爬出,正在左顾右盼地发出“蝈蝈”的叫声,葫芦与蝈蝈相映成趣,富有田园风味和乡间生活气息,配制以镂空花盖和描金装饰性龙边,整个作品雍容大方,光彩照人。

  在材料方面,聊城蝈蝈葫芦选材广泛,有扁圆形葫芦、牙牙葫芦、飘瓜葫芦,还有特意配制的锥形葫芦、捆扎的多形葫芦,但大都以扁圆葫芦为主要材料。种植简单,棉田、地头均可套种,每亩收获葫芦4000余枚。加工时,将成熟的白坯放进锅中煮,然后使其发酵,在容器中撞掉表层青皮,晒干,使葫芦颜色变黄。主要工其有刻刀、刺针、钻、弓子锯等。

  聊城葫芦最为考究的是细葫芦,图案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它不单单用来饲养蝈蝈,更是一种观赏艺术品,是馈赠嘉宾的珍贵礼品。艺匠们用特殊的手法,因形雕刻,精绘细描,形象逼真,颇像工笔画清晰、可爱。另有一种葫芦极为普及,流传很广,主要雕刻花、鸟、鱼、虫之类。还有“花葫芦”,刀法简练夸张,生动传神,大有泼墨画的韵味。

  聊城葫芦雕刻作品,曾于1979年在山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三等奖。近年来,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聊城蝈蝈葫芦,在聊城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继承传统葫芦雕刻工艺技法,大胆创新,改平刻为透雕法,由原来的平面图案转向立体图案,创造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新工艺,改善了葫芦的传声性能。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地方名胜、风土人情、民间故事、婚嫁礼俗均能入画,极大地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由于雕刻葫芦格调新颖,雅俗共赏,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