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音乐选秀节目要向高标准迈进 回归音乐本质

时间:2014年04月19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薛晋文

《我是歌手》

  针对去年荧屏音乐选秀节目总量偏多、形态雷同、铺张奢华、夸张作秀的现象,2013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实施“总量控制、分散播出”的调控措施。相较于之前各家卫视“齐把歌来唱”的乱象,政令下发半年多来,音乐选秀节目呈现出“少而精”的良性发展态势。《中国好声音》随着电影版的上映方兴未艾,《梦想星搭档》又将选秀和公益元素完美结合,《中国好歌曲》让《卷珠帘》等优秀歌曲迅速蹿红,而刚刚结束的《我是歌手2》双年巅峰会,又以诸多实力唱将对决的形式聚集了万千目光。我们欣喜地发现,音乐选秀节目已走过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战阶段,开始朝着坚守艺术追求、保持精良制作,以及探索多元发展的健康方向稳步前行,当仁不让地成为年度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亮点。作为我国综艺节目发展中最为完备的类型之一,今后如何实现新的飞跃与提升,进而助力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和音乐事业的活力发展?值得深长思之。

  回归音乐的本质内涵

  音乐是在旋律上流淌的文化内容和思想内涵,是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的结晶体,因此,音乐的创作和表达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滋养和社会人生的思考。然而,当下很多音乐选秀节目对声音的迷醉和狂欢,却胜过了对音乐所负载的社会生活的体悟,从“听觉反映生活”转向了“视觉冲击支配生活”,在喧闹、煽情和庞杂乐风的混合演绎中呈现出一种“去体验化”的危险倾向。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部分音乐由社会生活表达变成了宣泄迷醉,由个性化思想传达变成了模式化的颠覆解构,由对现实的审视走向了对经验的漠视。举个例子,一些选秀节目不厌其烦地翻唱各种“你侬我侬”的爱情歌曲,误把感情生活当成整个世界,而对亲情、友情等其他情感以及对生命体验、社会生活等其他创作领域漠不关心。这些声音成为了节目甚至是当下流行音乐的主流,热闹华丽,却缺乏思想的力量和人文的精神,淹没了个体生命对时代和生活的思索。

  这种声音让人迷醉,却容易将社会精神生活导向空虚的状态。有深度的音乐表达大多正视现实处境和时代情绪,负责任的音乐传播历来与时俱新并预言时代脚步,而有良知的音乐生产总为社会积蓄正能量并分忧解难,像《我的要求不算高》《时间都去哪儿了》就是绝好的例证。一句话,音乐表达应充当时代的疗救者、思想者和引领者,而非麻醉者、刺激者和蛊惑者。因此,今后音乐选秀节目应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更加注重挖掘音乐的本质内涵,让音乐从“脱轨”状态回到“正轨”,从伪经验生产回到社会生活的现实表达。要做到这一点,节目就要多多发掘携带生活经验的原创歌手,像“大衣哥”朱之文、阿宝之类的草根歌手。在节目中不应止于翻唱性的加冕,更应提倡和帮助其从翻唱走向原创,因为他们才是最有可能将音乐表达直接连通到生活经验之中的人。相信在他们的带动下,音乐选秀节目能够从克隆的矫情模仿,逐渐转向基于生存经验的真情表达,这样的音乐文化才可能开创新风气和新潮流,观众才会从充满经验和质感的声音中,感受当下社会生活涌动的涛声。

  坚守音乐的基本价值

  音乐选秀节目实际上在传递一种价值,不负载价值的音乐表达和传播,本身就值得商榷。然而,盘点当下的音乐选秀节目,其中就存在一些基本价值的内涵表达和审美立场浮泛摇摆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崔健的摇滚乐,饱含着一种对文化的反思,承载着一种时代记忆,时至今日,每每听到仍让人心潮澎湃。而被当下音乐选秀节目不断翻唱的诸如《双节棍》之类的歌曲,却徒有欢快的旋律,没有深刻的内涵,其狂欢性远远胜过了担当性。音乐倘若无法唤起人们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就很难称得上是称职的艺术生产。因此,在文化价值方面,音乐选秀节目不应停留在只简单满足刺激和狂欢的文化消费欲望的阶段,而应在使受众心情愉悦的同时唤起他们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信念,并激发他们履行文化责任和使命的冲动与担当。

  而情感价值方面,音乐天生是传递情感和抚慰情绪的专家。充满真性情的音乐能给困顿者点燃希望之火,携带真感情的音乐能为受伤者抚平忧伤,负载真理想的音乐能够让人斗志昂扬,像《好人一生平安》《常回家看看》《老阿姨》即是具有情感价值的典型案例。在这些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中,受众的精神世界获得慰藉和关怀,使社会蓄积的一些怨气和戾气得以疏导和释放,理想和信仰也有可能因此而得到重建和恢复。相反,像《那一夜》《冲动的惩罚》等作品以迷醉的欲望宣泄代替了情感抚慰,低俗露骨,对社会情绪的疏导有害无益。所以,我们常说,情感价值是个体生存的核心问题之一,一切艺术生产的终极价值不应忽视情感慰藉和人性关怀。只有这样的情感价值观,才对驱逐音乐选秀节目滥情的坏风气多有裨益。

  再比如政治价值方面,相比较而言,在众多艺术形式中,音乐对于社会变化的嗅觉比较灵敏。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十字街头,音乐往往及早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像《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中国梦》皆如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去,当社会蒸蒸日上之时,音乐常常充满了盛世气象。当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欲望性的噪音往往会招摇过市。面对音乐选秀节目的突围,赋予社会发展正能量的音乐应占据压倒性的比重,无益于历史发展和社会整合的刺激性音乐当避而远之。鉴于此,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情感价值,亦或是政治价值,未来的音乐选秀节目应坚守音乐的基本价值底线,这关系到它们的生命力与品牌影响力。

《梦想星搭档》

  创新音乐的传播模式

  当下走红的音乐选秀节目多数属于舶来品。外来的节目模式为我国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先进经验,但引进不等于原创,中国音乐选秀节目要形成独有的魅力,必须尽快创立自主品牌。因此,未来音乐选秀节目的根本出路在于解决核心传播模式的问题,也就是独特的创意与精良的制作。

  独特的创意即拿什么样的形式去创造性地表现内容,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一致与相得益彰,而非貌合神离。比方说,以往节目中惯常使用的以数百人投票决定选手胜负的方式就值得商榷。因为,这种有限的取舍是虚幻的共识,只提供了一种皆大欢喜的幻象,曲解了创意中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关系。因此,要弱化被动消费者个体的取舍作用,强化集体“兼收并蓄”协商的决定作用,更多地借助新媒体的海量选择去彰显结果的广泛性和差异性。

  此外,目前音乐选秀节目的传播手段与传播内容存在失衡现象。当下多数节目过于沉迷在镜头的冲击、视听的炫目,以及多机位的捕捉与音乐的喧嚣之中,制作者误将媒介手段当做传播内容本身。因此,我们今后必须让音乐的内容价值重新成为影响观众的主体部分,提炼具有民族特色和当代内涵的特殊卖点,凝炼内容独特的原创性节目形式,而非本末倒置去搞形式崇拜。音乐选秀节目要探索系统性和复制性兼备的精良制作模式。音乐选秀节目的结构要精巧缜密,节目“起承转合”的流程应脉络清晰并易于操作,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应携带共通传播价值,易于被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观众主动接受并自觉践行。(作者为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