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民族味儿提升就业率,把民族文化融入设计

时间:2014年01月06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组织学生,从图腾、建筑、服饰中找灵感

民族味儿提升就业率

上图:乌铜走银传承人到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现场教习讲课。

下图: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调研红河石屏彝族花腰文化。

陈劲松摄

制图:李姿阅

  元旦前后,不少毕业生为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但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毕业生们却显得十分淡定。一组数据佐证了他们的信心:2013年,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9.22%,2012年达到99.17%,2011年达到99.24%。如此漂亮的成绩单,与学院的教学思路密不可分。

  身处彩云之南,把民族文化资源融入设计,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特色。将现代设计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能发掘新的潮流;将文化传承与市场经济相连接,则能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如何更有效地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弘扬时代精神,这样的探索多多益善。

  ——编者  

  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传承人汲取新思维

  新年伊始,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大四学生杨靖威依然在忙着毕业设计,“工作肯定能找到,不着急。”这样的态度,在这所学院非常普遍。“艺术专业的难不在找工作,而在沉下心来做设计。”毕业生王潇潇说。

  “虽然设计专业整体就业状况不是很乐观,但合格的设计人才仍是稀缺资源。我是教珠宝设计的,来我这里要学生的公司非常多。”设计学院教师王璟对自己的学生很自信,“学生还是应把专业技能练好,趁着毕业前把欠缺的东西掌握好。只要专业过硬,不愁找不到工作。再说,我的工作室还缺人呢!”

  一组数据印证了王璟的信心:2013年,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9.22%,2012年达到99.17%,2011年达到99.24%。

  合格设计者、抢手的作品都离不开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一个坚持了10年的传统。每年,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学院都会选定云南省内的一个县乡,组织学生深入调研,从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中采集灵感。图腾、建筑、服饰等民族文化给人启发,不少出色的设计都是在它们的滋养下产生的。

  曲媛是设计学院研一的学生,2012年,为了准备“创意寻甸”毕业设计展,她和同学一起到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调研,并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彝族服装、配饰上的标志性元素深深打动了我,像马樱花等图案,后来就被用到了我毕业设计做的服装中。”

  蜡染是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中常用的一种工艺,为了制作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曲媛去蜡染工厂和工人学习打版、画蜡、染布,又根据现代服装廓型,将最原始的彝族服饰图案元素通过拆分、解构、重组等方式,利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再加工,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

  曲媛说,当时做了4件毕业作品,卖出去3件,还有一件没舍得卖,“被我们学校模特班的同学买走了,她们走秀用。”曲媛感慨:“设计不仅需要图案元素,更重要的是体验这些图案元素产生的生活背景和文化氛围,如果没有去少数民族群众中体验和调研,2012年的毕业设计很难做出来。”

  “为了避免拍脑袋设计、随便出件作品就拿毕业证的现象,学院2004年开始组织学生去地方调研、结合当地文化素材进行毕业设计。”设计学院院长陈劲松说。由于经常带学生去田间地头,去了解特色民族工艺,学院已把这些第一手资料梳理成了4本特色教材,这些成果不是仅仅存放在图书馆,而是直接纳入到了教学之中。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这是我们云艺最大的资源优势。”陈劲松介绍,学院经常邀请云南的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每期3至6人,如今已经举办了16期。这不仅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大师、传承人从学院汲取到一些创意和新思维。

  “通过毕业设计展,直接推动了我们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深刻、更自觉了。”陈劲松说,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设计学院的改革无形中实现了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

  学生作品被企业采用,既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在市场上体现自身价值

  一开始,调研和创意主题毕业设计仅仅是学校的单方面行为,后来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主动伸出“橄榄枝”。

  原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为学生调研、创作作品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关创意产品以及商业转化的机会。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各方实现了共赢。

  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公司是学院创意设计活动的合作企业之一,目前,已有十几项创意设计在这个企业实现了转化。

  “从10年前的校内展,到后来的调研地展览,再到现在的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毕业展展览规模越来越大,展览作品的销路也非常好,很多观展者都会现场订购。”设计学院老师龚栋强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斑锡技艺传承人赖庆国分析,现代社会对产品创新的要求非常高,原来子承父、徒承师的传承模式由于缺少对社会发展的全面认识,社会发展太快的时候就很难跟得上了。通过设计学院师生的共同参与,有助于让传统工艺美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有助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技艺的传承。

  “学生仅看现代设计而不了解本土工艺,很难形成自身特色,也就缺乏竞争力,只有找到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适度的结合点,才能既做好传统工艺的传承,又实现有效的市场价值转化,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王璟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社会生存下来根本上是市场决定的,仅仅依靠补偿性保护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在赖庆国看来,设计学院既有现代设计的基础教育,又结合地域性多元民族文化、传统民间的技艺,去开展实践教学,学生的作品不少都能够被企业直接采用,既出教学成果,也出直接应用的成果。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