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四川大英县将群众文化活动串起来

时间:2013年12月25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刘裕国

四川大英县把文化馆、图书馆等整合成一个中心

将群众文化活动串起来

  近日,四川大英县首届残疾人才艺大赛初赛火热进行,合唱、独唱、舞蹈、小品……来自县内外的10多支表演队伍选送的20多个节目先后登台亮相,精彩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大英县残联主席聂书平坦言,这是他们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好在得到了群文中心支持,让比赛顺利进行。”聂书平口中的群文中心,全称是大英县群众文化促进中心,这在四川省尚属首家。

  引进人才,变“坐等活动”为主动思考

  大英县群众文化促进中心今年8月正式挂牌,但此前已经筹划和运行了一年多时间。经过整合,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都进入中心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承办全县重大文艺比赛,组织开展社会文化活动,扶持、指导艺术表演团队、文艺社团等进行艺术创作生产……如今,大英县文化促进中心越来越忙活。

  为了留住专业文化人才,政府从全县事业编制中调剂了10个名额,用于群文中心需要的特殊人才引进。目前,中心通过考录、聘用等方式已引进10多名特殊文艺人才。

  “音乐、舞蹈方面的人才已基本能满足活动所需。下一步,我们计划再引进一两名曲艺类人才;从事群众文化普及工作的人才,不光要‘专’,还要‘全’。”大英县群众文化促进中心主任袁芳介绍。

  中心下设培训辅导部、活动策划管理部、创作调研部等10个部室,职能分工明确。原来在县文化馆工作、目前在这里从事培训辅导的刘晏对于职能调整后的感受是:“活动的计划性更强了!”以前主要是听从领导安排,随机开展活动,而现在每个部室都必须精心策划年度、季度、月度活动计划并落实。“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样做,都心中有数”,“原来基本上是坐等活动,现在是主动思考如何开展好活动。”

  有着20多年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经验的兰霞对群文中心成立后的变化感受更深。以前开展活动,因为人力所限和分工不明确,从活动策划、节目编排到场地准备、登台表演都得亲力亲为,编、导、演“一肩挑”,常常是一个节目演了又演,出新出彩很难。中心成立后,创作和表演力量得到充实,而且各环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新节目不断产生,活动吸引力、感染力日益增强。

  授群众以“渔”,发现、培养文化骨干

  12月11日晚,群文中心组织的一台文艺演出在大英县一家企业开演。登台表演的除了文艺骨干,还有企业员工。杨红英和同事们表演的采茶舞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才练了10多天,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多亏了文化活动中心的老师们帮我们编舞、排练。”杨红英说。

  在正式成立不到的半年时间里,大英县群众文化促进中心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民间特色文化为主打,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晚会、天天有活动,已牵头举办了各类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260多场次;开展各类文艺辅导活动120余次。

  县城群众文化活动主要以节日文化活动与广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每天都不同:每周一是大家秀活动、周二是全民健身、周三是大家唱活动、周四是广场舞培训……天天不重样。

  乡村群众文化活动主要以送文化下乡与乡镇文化站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心与本地一个民间剧团合作,通过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2013年打造的一台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原创情景组合剧《希望的田野》,今年已演出325场,把精彩节目送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

  群文中心还不定期开展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艺术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文艺作品、文艺人才、文艺创作进行奖励扶持;与各社区配合,加强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辅导,发现、培养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进一步形成文明、健康、积极的社区文化氛围。

  目前,该中心经常联系的文艺社团就有12个,这些社团中既有专门从事文艺创作(表演)的专业和业余人才,也有热爱群众文化的热心参与者,他们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演出,或“零门槛”的艺术创作形式,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来,共享文化惠民成果,共建文明幸福家园。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