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动漫精英,能否“人工合成”

时间:2013年11月01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在中国,不少孩子是看着日本、美国动漫长大的,灌篮高手、米老鼠等形象已成许多人的童年记忆。相形之下,有世界影响力的国产动漫明星却屈指可数。论数量,2012年,中国动漫年产量已经超过22万分钟,是日本的两倍多;但论质量,中国动漫却始终难以在国际立足。除了市场窄、版权意识差等原因外,高端动漫人才稀缺也是主因。

  日前,2013级“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实验班开班。面对“量高质低”的国内动漫现状,怎样补齐人才这块短板?这种“人工合成”的反常规培养路子,又能否真正产出一批精英人才?

  ——编者

  

  高门槛

  一届只招约20人,选材标准为“复合型、创新型”

  10月18日,2013级“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实验班新生黄丽瑛,迎来了新学期第一课。这个有些懵懂的大一女孩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和其他20位同班同学被寄予了何等厚望。

  “培养计划”由教育部、文化部共同主导。与一般填志愿、选专业的招生方法不同,联合培养实验班的生源,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分别在本校当年录取的本科新生中选拔,再“三合一”成一个班级。按照计划,从2012年起,每年约有20名本科生进入实验班(每校7名左右),共招收4届,约80名学生。

  想要入选实验班,可不容易,对“高端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体现在优中选优的“高门槛”上。

  “动漫高端人才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实验班不是专选美术人才,也不是专选编剧人才,入选者应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总导演、“培养计划”专家组成员王川说。鉴于此,选拔提出了“复合型、创新型”的标准,除了强调美术基本功外,还要求学生在历史、文学、影视等方面有良好积累,具有优秀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沟通合作能力。

  由于选拔标准不拘一格,入选实验班的幸运儿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文学功底扎实,有的知识积淀深厚。在专家们看来,这些特长都将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动漫潜质。

  高配置

  3所高校各读一年,专家组为每个学生订制专业

  不同于一般动漫专业大学生4年“不挪窝”,实验班的学生像蜜蜂采蜜一样,依次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各读一年,博采各校之所长。

  “北师大,是一所可以开出1000门选修课的学校;北影,是唯一一所可以拍摄商业动画电影的院校;传媒大学,具有高标准的专业性,有未来科技、新兴媒体等多学科特色”,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身兼“培养计划”专家组副组长的孙立军这样解释各校的不同优势。

  在北师大度过大一,学生主要接受人文素养和影视艺术教育,做到“厚”;在北影度过大二,学生主攻影视及动漫艺术,做到“专”;在传媒大学的大三,学生将学习媒体与产业、行销与管理等课程,做到“博”。到了大四,学生将回各自学校,完成实习与毕业创作。

  2012级实验班学生王浩男已在北师大修完大一课程。打开他的课程表,人文艺术课所占的学分逾半,超过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总和。按照校方的说法,这是为未来的动漫高端人才储备人文养分。“从绘画基础、动态造型、材料试验,到软件应用、叙事基础、文学写作……都让我们在动画创作上有了新的感悟与思索。”王浩男说。

  “培养计划”的高配还体现在师资上。在实验班,老师比学生多,一个由知名动画专家、行业翘楚和成功企业家组成的专家组,将提供一对一的指导,为每个学生量身订制专业和人生规划。

  为克服“学院派”实践能力不强、与业界“不对口”的弊病,实验班的学生从大一起就走进企业,动手实践,2012级学生就亲身参与了《魁拔2》等作品的创意、制作、营销工作。

  对于“培养计划”助力中国动漫未来的作用,很多人寄予厚望,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人才培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儿的工程,不能期待短期内见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奇佳就坦言,“这是常规化高校内的一种反常规化教学尝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调动3校,以及专家、行业精英等各方力量,操作中可能遇到千难万难,效果最终怎样,还需观察。”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