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语言的飞扬 雕塑的绽放——2013中国雕塑年鉴展一瞥

时间:2013年07月02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2013中国雕塑年鉴展部分作品。图片来源:国家大剧院官网

2013中国雕塑年鉴展部分作品。图片来源:国家大剧院官网

《平台浮云》 王小京摄

  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语言的飞扬——2013中国雕塑年鉴展”日前在国家大剧院展出,百余位艺术家过去两年中的110余件雕塑精品力作,向观者展现着中国雕塑界近几年的整体创作面貌。

  走进展馆的水下长廊,一组将照片种在花盆里的作品《植着》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据介绍,为了创作这个作品,艺术家通过博客和微博向公众征集他们与音乐、表演、歌舞等艺术相关的照片,短短一个星期内竟然征集到了1000多张。最终,艺术家从中选择了150张照片参加展览。本次展览的助理策展人、《雕塑》杂志副主编王梦佳说:“这个互动很有趣,颇具有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意义,艺术的种子被栽种下来,将不知不觉地盛开出花朵。”

  青铜雕塑《天人合一——老子》古朴而写意;石膏雕塑《照镜子》饱满而有趣;不锈钢雕塑《淋漓之八》抽象而富有张力;木雕《传说》低调而引人深思……当人们步入主展厅,各种风格的雕塑作品便映入眼帘。人们能领略到田世信的《沈钧儒》、孙伟的《杨善洲像》等作品的典型学院风格,还可以欣赏到尹详明的《跃马》、郑东梅的《轻花》等工艺美术精品,既能细察焦兴涛的《真实的赝品》、钞氏兄弟的《百科》等超写实作品,又能领略袁佳的《鲈鱼和大葱》等超现实语言。

  “雕塑作品不仅在东展厅呈现,还布局在大剧院的公共空间,让更多人与雕塑艺术撞个满怀。音乐、表演、建筑、雕塑等多种艺术形态、多样艺术语言在这里交汇。此次‘语言的飞扬’的主题,无论吟唱、呐喊,还是低语、自白,正是对当下雕塑创作丰富多样现状的描述。”王梦佳说。

  这两年雕塑界开始反思和重新认识抽象的形式,并进行一定的教学实验和实践探索。本次展览中很多抽象形式的作品就是出自50后、60后的雕塑家之手。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中也很多,约占50%。如今一批优秀的70后、80后雕塑家逐渐走向成熟,他们接受了良好的学院训练,具有较好的市场意识,也有旺盛的创造力,虽然不及前辈的老辣,却具有更加敏锐的触感和接受、运用新事物的能力,展览中一些大胆的新材料作品多出自年轻艺术家的创作。

  雕塑在中国是相对小众的艺术门类,人们对雕塑艺术语言并不像对音乐、舞蹈、绘画那样熟悉,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城市雕塑作品并不尽如人意。“对城市雕塑来说,城市雕塑首先要符合环境的诉求。就像家里装修一样,如果在中式古典的家居氛围里突然放入一个不锈钢的扯着嘴笑的光头人脸,估计会很怪异。周边环境的格调和感觉,将决定城市雕塑的基本形式和风格。”王梦佳说。

  “城市雕塑与我们在展览上看到的雕塑并不完全一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马文甲解释说,城市雕塑要照顾到的因素比较多,要接地气,要让老百姓看得懂,但展出的雕塑更多的是艺术家探索的一种语言,更多的是自己心性的表达。

  一些看过展出的观众告诉记者,参展的作品很精彩,虽然自己未必能完全把握作品的内涵,但依然觉得很有收获。对此,王梦佳回应,雕塑是雕塑家用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思想、感受、情绪、观点的非话语载体。高水准的雕塑,不仅要求艺术家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对艺术的态度要足够真诚,这都足以激发观众们的心灵共鸣。

  “中国雕塑年鉴展”自2009年创办以来,就自觉地以专业水准向社会普及雕塑艺术,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样高水平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能了解雕塑艺术,欣赏到雕塑艺术之美。(本报记者 李 蕾 本报通讯员 白国龙)

  ■延伸阅读

回归“中国风”

  “如果来看展览,一定要看一下蔡志松的《平台浮云》,这既是实验性的新材料作品,又代表着本次展览作品的一大特色——回归‘中国风’。”马文甲感叹道,《平台浮云》采用磁悬浮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亦实亦虚、蕴含很深的云表达得简约而神秘。

  “类似《平台浮云》这种中国文化气质的作品在展览中,大约占了近40%的比例。”王梦佳指出,和前些年雕塑行业里流行的既没有技术含量,又缺乏思想重量的浮夸作品不同,近两三年来,雕塑创作逐渐回归理性,越来越多的雕塑家开始自我审视,开始一种文化的寻根,试图从中国本土文化当中建立自我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自信。“当下的文化回归,并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符号挪用之上,不是弄个中国结,搞个青花瓷就算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是深入到文化精神层面的表达。韩美林的典雅和古韵,霍波洋的寂寞诗意,陈云岗的仙风道骨,张永见的浑然天成、谭勋的盆中山水、郑路作品中水在空中泼洒瞬间的淋漓酣畅……都足以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文人气息。”王梦佳说。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