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非遗传承: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

时间:2013年06月17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刘 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谈非遗传承

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

  在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非遗传承的看法。

  创意产业正在改变中国经济,文化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记者:你怎样评价这10年来非遗大会对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发挥的作用?

  博科娃:国际非遗大会原本是为了表彰非遗的收录而设立的,而现在,它已经产生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53个国家经会议批准成为《公约》缔约国,这是了不起的壮举。

  同时,该会议的成功举办是对国际组织的一种良好的反馈表现,通过会议,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文化来自何方,自己的身份如何得以认同,从而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我们的职责是要更好地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为什么要把非遗节选在成都举办,这象征着教科文组织对不同文化类型的认同,从而保护这样的文化多样性。我还与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先生及四川省省长、成都市市长讨论了非遗保护可以为社会提供多少就业机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其实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是有关联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文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博科娃:文化,犹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基因。很幸运的是,在21世纪,人类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认同,知道我是谁、来自哪里。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让城市的文化更加多样化。这也是一个可以通过文化多样性来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的时代。为了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需要应用到本土固有的智慧和知识。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文化和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发展不是我们唯一想要达到的目标。

  可持续性发展并非机械的发展过程,并非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程度的经济发展状态。其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具备自我修复的社会形态。如何创建包容性的可修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如果将文化和文化多样性纳入其中来考虑会有许多启发和帮助。

  另外,现在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正在兴起——创意文化经济。它是一个解决就业的好途径,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好方法。比如举办节日、搞演出、做设计,这对经济发展来说,潜力巨大,能够创造就业机会。

  中国的创意文化已然形成气候。蔡武先生告诉我,1%的政府资本投入支持创意文化产业,其回报率平均可达GDP的3%,在四川,达到了4.8%。创意产业正在改变着中国经济。但这只是经济方面的好处,另一方面,创意文化还能增加社会的包容性——如何通过创意文化满足社区人民的生活诉求。有了中国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我想我们能够更好让文化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的挑战是非遗专业认定欠缺,应将社区融入保护之中

  记者:中国是《公约》缔约国中表现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您如何评价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在全球范围的作用?

  博科娃:申报非遗固然很重要,但保护非遗本身也很重要,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秘鲁、保加利亚、日本和韩国设有非遗保护中心。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护这些遗产,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对非遗进行专业认定。中国有很多的专家和专业机构能够做这些工作,能够传达这些遗产所固有的文化表征。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这些专业资源则很匮乏,这也反映了建立非遗保护中心的重要性。

  此外,如何将社区融入到非遗保护中也很重要,不能仅仅把非遗视作研究对象。我们希望这些遗产仍为社区人群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时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工具。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正在着手处理这一问题,并通过联合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双边和多边的合作。 

  记者: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政府和民间应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博科娃:首先,非遗大会是属于跨政府级别的会议,各国政府在同意并指派人员参会的同时,还要肩负各种职责和义务,为会议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而民间社区也要为保护好非遗担负一定的责任,因为这些非遗资产毕竟是属于传承人的,任何政府都无法去保护一个已经失去了传承人的非遗项目。

  举办非遗节的重要目的就是强化非遗的重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保护非遗的表现。通过社区的各种非遗来影响人类群体意义深远,因为通过非遗可以将不同的民族和种族融合在一起,从中认识和评估不同文化间的特性,并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从而极大地提升社会包容性和文化包容性。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