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人”、“艺”铸就“人艺”

时间:2013年06月0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乔燕冰

  六月十二日,北京人艺将迎来花甲之年。这一被业界称为“艺术史上的神话”的话剧殿堂,何以写就神话的历史?神话的未来又将如何续写?专家认为

  “人”、“艺”铸就“人艺”

  “你们看这胡萝卜,像不像冬天冻坏了的脚后跟?这是我买的胡萝卜,被商贩故意糊了一层泥,说是纯绿色的,其实非也,我每次买回来要洗半天再放进冰箱,拿出来再切再炒就没胡萝卜味了。同样,作品要研究含量,剧院做出的菜别失去胡萝卜味,尤其不能失去它内在的营养。”6月5日,在北京市文联、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北京人艺之前途与传统》课题开题研讨会”上,年逾耄耋银丝满鬓的北京人艺老艺术家李滨从包里掏出了一根表面发黑的胡萝卜,当下许多戏剧华而不实、过度添加等弊病,被她痛心地类比为冒充纯天然而在胡萝卜上糊泥巴。

  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迎来花甲之年。作为中国话剧界标杆院团,走过60载春秋的北京人艺被业界称为“艺术史上的神话”。然而神话的历史何以写就?神话的未来如何续写?历史正昭示未来。

  “焦菊隐先生说过‘写戏就是写人,写人就是写性格。’”郑榕回忆起人艺风格创始人、人艺演剧学派缔造者焦菊隐的戏剧理念如数家珍。这位北京人艺创立时就成为首批演员、主演过几十出经典话剧的老艺术家强调,如何表现“人”一直是北京人艺对创作选择的重点。

  事实上,如何写人、如何演人,在“人”上着力,以及对“人”深度关怀是从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开山剧作家老舍、奠基人之一焦菊隐等“人艺人”一直承续的传统。领导者和表演者的重要性是以“人”为核心的另一个表现层面。郑榕认为,艺术领导人的走向对剧院的发展起着绝定性作用。“其实人艺后来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总结,比如抓创作的问题,从‘老人艺’算起就有这种传统,必须有一个剧院的一把手或者主要的院领导来抓创作。”北京人艺一级编剧蓝荫海感叹道。

  北京人艺一级演员吕中也认为,北京人艺的成功在于人艺的人,大家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艺方向。北京人艺必须要有一批能够接班的学者型人才,能理解上一辈留下的精神是什么、能明白传统是什么,才能去成就未来。“台词不清等于锯观众的耳朵”,北京人艺老艺术家朱旭至今还对当时人艺请的台词老师白凤鸣的一句教诲记忆犹新。在朱旭看来,关注人也就关注了戏:“一个演剧团体中,演员的基本功重要至极,这些基本的东西丢不得,丢了就危险了,前途就不光明了。”

  作为舶来品的话剧,中国人不仅没有让越洋而来的话剧“水土不服”,没有受外来戏剧的钳制,反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传统,这其中,北京人艺功不可没。在北京人艺成立之初,也是中苏关系“蜜月期”,戏剧界随之掀起了学习戏剧“斯坦尼体系”的高潮。焦菊隐把“斯坦尼体系”的思想精华与中国戏曲美学原则融汇于话剧创造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导演学派。这一话剧艺术本土化实践,不仅奠基了北京人艺之后的成功之旅,也开启了中国话剧自己的历史。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指出,从焦菊隐到后来新时期的许多话剧导演,一直试图做的一件事就是构建中国表演艺术美学,而这个系统的构建从来都是以中国传统戏剧表演为背景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对大学时代穿梭于北京西郊与王府井看话剧的诗意年代依然难忘。他表示,现在的情况有很大变化,但北京人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不随俗,几十年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审美标准。这是最可贵的品质,也决定着北京人艺的过去与未来。

  “一个在中国表演最好的艺术团体一定要把民族艺术的美学放在重点的位置上。”这是傅谨心目中北京人艺得以独树一帜的最重要传统。他认为,北京人艺能保持60年的成功,除了民族表演艺术美学的追求以外,文学深度和思想深度,是其整个历史进程中独一无二的特点,从昨天的郭沫若、田汉、老舍、曹禺到今天的莫言、刘恒等,北京人艺抓住了每个时代最优秀的文学家为其创作剧本,而这正是北京人艺创作一直具有文学深度的原因所在。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