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感恩的心”为中国救灾援助传递正能量

时间:2013年05月10日来源:新华网作者:

  新华网成都5月9日电(记者吕秋平 李惠子 海明威)8日中午,崇州市人民医院不像往常午休时间那样冷清。这一天,医院的泌尿肾病科正式开科。

  “崇州的水质不大好,胆结石、肾结石病人比较多,所以开设了这个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姚齐龙说。

  位于四川成都的崇州市人民医院和崇州市妇幼保健院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重庆市政府援建的项目工程,于2010年9月迁入现址,是全市唯一的三级乙等医院。

  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5年前因地震严重受损,无法继续使用。“好在当时病人和医护人员疏散比较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院办副主任王礼莎回忆说。

  两院新址总投资3.8亿元,占地198亩,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医院大厅里,“H7N9健康教育”“咳嗽礼仪”等宣传展板不时吸引人们驻足观看。

  姚齐龙用“鸟枪换炮”来形容新医院的硬件设备。他说,医院已经成为数字化医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连满意度考评都是通过机器来完成的。“病人的满意度达97.2%。”

  汶川地震后,院方多次组织地震、消防逃生、疏散演练。这些绸缪之举在今年派上了用场。

  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地震,崇州有强烈震感。这次医护人员多了一份镇定。“新医院大楼能抵抗8级强震,工作人员很淡定,反而是病人有些紧张。当然,说不恐惧也是不可能的。”王礼莎笑着说。

  她说,碰巧那段时间医院在开运动会,运动场上印有各部门名字的小红旗,成为指挥人员的工具,医患人员得以在20分钟内有序疏散。

  王礼莎说五年前的那场灾难让她心情压抑了两个月。为帮助人们缓解心理负担,医院专设了心理治疗室,并选派两名医生去日本学习震后心理治疗,日本专家还来医院回访。

  对于芦山的灾区同胞,王礼莎的建议是多倾诉、多表达、多沟通,“哭过了就好多了。”

  医院广场上,一个硕大的纪念柱上刻着百家姓,柱身上写着“天下百姓第一”的字样。底座上“川渝一家,感恩重庆”八个字在微风吹拂的植被中若隐若现。

  感恩不仅表现在形式上。

  王礼莎说,芦山地震发生后,全院800多职工向灾区捐款11万元,医院捐赠了价值6万多元的医疗设备。医院还派出三批救灾人员,按照统一的救灾部署,赴灾区提供医疗救助。

  事实上,“感恩”二字已融入汶川地震灾区人民乃至所有四川人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等多起自然灾害发生后,来自四川的捐助和救援随处可见。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曲《因为有你》,表达的就是四川人民的感恩之情。

  “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表达我们的感恩,”王礼莎说。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