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有概念,无作品

时间:2013年02月22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胡妍妍

  “概念店”卖的是创意,“概念菜”吃的是想法,最近在剧场看了两出剧,宣传推介主题鲜明,或许可以统而冠之“概念剧”。

  一则“民族音乐剧”《大红灯笼高高挂》,音乐缺乏情绪和感染力,对整个故事性格也没有塑造作用,只是将话剧里说的内容唱出来而已,既然如此不同于西方的音乐剧,表现的又是所谓东方色彩和民族特色,那就不如另立门户“民族音乐剧”吧;一则“人偶剧”《蝴蝶》,木偶角色小、戏份轻,视觉上也没有呈现操纵的巧妙,看不出用活动木偶取代人物、取代道具的必要性来,但“人偶剧”就是比“话剧”要打眼很多。

  “概念”是市场的兴奋点,有时不过虚晃一枪,赚得观众买票进场,有时却深得评论家欢心,为评论提供了大量的谈资和佐料。评论也同样成全它们,写得煞有介事却买椟还珠,是因为太明白那“珠”的粗糙、仓促、混沌和黯淡了。这种“默契”,造就了让人多少有些沮丧的现状:有概念,无作品;有评论,无作品;有热闹,无作品。

  作品在哪里?它只能存在于对自己艺术本体的深耕细作之中,存在于对真问题而不是伪概念的短兵相接之中。市场细分,受众细分,趣味细分,并不意味着“概念牌”可以走捷径,恰恰相反,越是细化的市场越需要有恒常而坚实的价值积累,有沉得住、扎得稳的定力。好的作品,靠自身发光,哪怕是朴实的光。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