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科幻电影:何必端着金碗要饭!

时间:2012年10月2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徐刚

  中国的大片几乎都是在写历史,从历史中截取一段传奇故事来大做文章,利用历史的熟悉性来招揽观众,而这些电影,哲学层面的思考非常欠缺。  

  在中国科幻小说非常难能可贵地达到世界水准的情况下,中国的科幻电影却一直没有起步。我们实在没有理由端着金碗要饭。

  从《变形金刚》,到《阿凡达》,再到如今的《普罗米修斯》,再联想到被奉为经典的《ET外星人》《2001:漫游太空》,好莱坞最优秀的影片几乎都是科幻片;从库布里克到斯皮尔伯格,再到莱德利·斯科特,好莱坞最优秀的导演,都在摆弄科幻片。

  好莱坞大众文化的背景中,我们看这些科幻片,你会发现这些不仅仅是一种叙事、一种奇观,更包含深邃的意蕴,有一种大的气魄,体现出一种哲学的表达。比如卓沃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三部曲,不仅情节线索复杂,想象力奇绝,终极意义也是非常深邃的,对电子时代人类生存处境的根本的忧虑,它远远超出了编织一个精彩故事的范畴,体现出的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审美特性,因此,它不光席卷了大众票房,也吸引了包括齐泽克在内的当红哲学家的阐释。

  姑且不谈是否认同好莱坞电影所营造的意识形态,但就其生产而言,我觉得好莱坞奠定了现代商业电影的经典模式。反观中国电影,票房的惨败其实不足为奇。相对于好莱坞热衷写科幻来说,中国的大片几乎都是在写历史,从历史中截取一段传奇故事来大做文章,利用历史的熟悉性招揽观众,《赤壁》《鸿门宴》《赵氏孤儿》《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包括最近的《白鹿原》,都是对人们熟悉的历史题材小说的改编。这恰恰体现的是中国导演或者说制片人对叙事的不自信。

  而这些电影,哲学层面的思考非常欠缺,其目的往往只是再现一个故事,把书上的历史搬演到银幕上,这是一种非常初级的艺术转换,既没有什么现实的历史关怀,更别说深邃的哲学蕴含了。这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回到了电影作为奇观的初级功能,既没有新的历史抱负,也没有指向未来的可能,是赤裸裸的商业追求,历史成了读图时代的连环画。

  谈到中国电影的挑战,不得不提到中国的观影主体,中产阶级和广大中产阶级后备军,他们很多都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再加之是被好莱坞电影喂养起来的,口味非常挑剔,鉴赏水平又都非常高,简单的故事已经不太好糊弄。在这个意义上,国产电影面临的挑战就非常大了。在现在的国产片中,要找一部看了开头,不太能够猜出结尾的片子还是非常困难的。我觉得需要从剧本上下功夫,一个好的创意,从故事梗概到脚本,再到成熟的剧本,都要体现出奇绝的想象和深邃的意蕴。也就是说,商业电影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固然是叙事,但这种叙事中理应有一种深层次的哲学,这样一种深层次的哲学,并不是为了刻意营造一种深层的意蕴,而是怎么满足中产阶级观众思考的需要,满足他们更深层次的审美要求。

  就拿最近热映的好莱坞电影《普罗米修斯》来说。莱德利·斯科特的这个片子,被称为《异形》前传。从这个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库布里克的《2001:漫游太空》的影子,它是在传统的脉络中来书写的,并体现出新的创意,对剧本的打磨的精细程度。从写大纲、脚本,最后的剧本成形、台词等等,一整套的手段,好莱坞商业电影已经非常成熟。就这个电影而言,确实令人赞叹,姑且不论3D与否,作为一部科幻电影,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科技的力量,而是更为宏阔的想象力。电影将创世神话、宗教主题和科幻题材结合在一起,这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传统。在这个两个小时的影片中,故事广泛涉及人类起源、外星生命、信仰和牺牲的意义,将商业题材和幻想主题融合,我们常说技术方面的差距可以通过学习和交流予以弥补,可是想象力的差距却很难追赶,这不仅关涉到文化传统的积淀、现实境遇的思考,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力表达的问题。

  拿好莱坞最成熟的电影类型来比较中国电影,似乎有些不公平。比如中国的科幻电影其实还没有起步。但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潜力。你写民族的历史,最多只是一种奇观,无法引起全世界的共鸣。而科幻在某种程度上,在架空的时间里驰骋想象,不关涉国家民族,是全世界通行的语言,能攫取巨大市场。

  每次提起中国电影不景气的现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科幻作家刘慈欣。刘慈欣随便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都将是一部极为恢弘精彩的故事,与此同时又具有非常深沉的人文思考,却没有人改编,实在是非常遗憾。我不知道中国电影生产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但在中国科幻小说非常难能可贵地达到世界水准的情况下,中国的科幻电影却一直没有起步。我们实在没有理由端着金碗要饭。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