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南怀瑾带来的思考:超越文化局限的人

时间:2012年10月13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资料照片]南怀瑾

  一位一生致力于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走了;一位自嘲“一无所长,一无是处”的宗师,在海内外留下了大批“粉丝”后,闭上了双眼;一位一辈子开办了无数讲堂,致力于儒、释、道文化研究的大师,最终在距离他家乡不远的太湖大学堂永远止住了脚步……

  然而,“南怀瑾”的名字却又一次引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10月7日,“双节”长假的最后一天,记者驱车来到位于苏州的吴江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讲堂内摆着深红色仿古家具,桌椅、屏风,古色古香。左右两面墙上分别挂着曾国藩和孙文手书的名句:“诗书好在家四壁,天人几何同一沤”,“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

  学堂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大学堂完工使用的有行政主楼、客房楼及讲堂楼三栋。在他们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讲堂楼,这是一栋二层小楼,一层是讲堂, 第二层为可容纳二百多人的禅堂。

  随行人员介绍说,太湖大学堂建立后,吸引了正统高校的知名教授和政商两界的名流。除成人教学之外,学堂还有一个小学部。南怀瑾以行动践行对教育的理解。作为南怀瑾的“试验田”,这里不同于普通的民办教育,不涉及数理化,反而强调古文、武术、中医等传统教育,以诵读和释义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

  在解释创办太湖大学堂的原因时,吴江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顾涌表示,南先生想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与传播,挽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南怀瑾与学堂

  南怀瑾先生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早年便涉猎经史子集,礼义俱备,诗文皆精,以神童名闻乡里,并研学各派武术。待年纪稍长,遍阅佛学经典,云游四方,探访高人。1949年南怀瑾赴台湾讲学,在台三十几年的讲学以及《论语别裁》、《老子他说》等著说的陆续面市,受到各界推崇,课堂几乎场场爆满。后南先生远赴美国、香港等地开学院、讲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海内外各方人士的推崇。历经几十年漂泊后,思念故土的南先生在阔别祖国半个世纪后,定居上海,后移居苏州吴江,创办太湖大学堂,继续为传播传统文化尽心尽力。

  2000年,83岁高龄的南怀瑾先生为实现自己多年的理想,开始筹划建立“太湖大学堂”。最终将学堂的地址选在了吴江七都镇庙港。因为“人杰”方显“地灵”,这块处于上海和苏州之间的太湖之滨,由此成为南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风水宝地”。2006年7月,南先生在大学堂首次开学便吸引了各方人士,更有人从美国、东南亚远道而来,只为亲耳聆听先生教诲。

  太湖大学堂是南先生毕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后一站。南先生在台湾期间,曾先后受聘于中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除了日常讲学之外,面对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1969年南先生呼吁创立了“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服务于社会大众。

  1985年,南先生应邀赴美,旅美期间在华盛顿又成立了“东西学院”,南先生希望借此能便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弘扬中华固有的传统文化。

  此后,“南怀瑾热”逐渐在大陆兴盛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清瘦老人吸引,2000年由南先生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成立,在南先生的指引下,“儿童中华文化导读”活动向祖国大陆及华人世界全面推广。在各种弘扬传统文化和佛学的场合,都能见到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

  “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南先生以这样闲淡的姿态,同时也出于“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忧虑,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讲授自己理解的孔孟之道,从未止步。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