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刘云山参观冯骥才“四驾马车”展览

时间:2012年09月1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新荣

  刘云山参观“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览。中国艺术报记者 余宁 摄

  9月1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来到北京画院,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览。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等陪同参观。

  作为画家的冯骥才,素以“不一样的绘画”在画坛独树一帜。一进展厅,刘云山便饶有兴致地观看冯骥才的画作。在画作《冬日的诗》《激荡》《画里行舟》《夕照太行》及冯骥才的众多书法作品前,刘云山就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题材、表现方式、创作手法、意义内涵等,不时与陪同人员交流,还提出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此次展览的画作以小幅画作居多的原因、现代文人画的特点等,冯骥才都一一作答,并结合一些具体作品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感悟。

  作为作家的冯骥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文化小说几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大量的小说散文如《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影响深远。在其文学作品展柜前,看到冯骥才文学作品数量之多,版本之丰富,且英、法、美、俄、德、意等近20个国家都有他作品的译本,刘云山很是赞赏冯骥才笔耕不辍的精神,并称赞他的作品影响力大。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者、身体力行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冯骥才,是近十年来为大众熟悉的一张“新面孔”。刘云山仔细观看了冯骥才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宝贵成果,还就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与传承人的保护、唐卡的产地与流派、史诗《亚鲁王》的发现定位等问题与冯骥才不时交流自己的看法。特别在看到冯骥才早年致力于天津老城保护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时,刘云山说,冯骥才是知识界中具有“文化先觉”的一位,对于城市文化保护,冯骥才一直“大声疾呼”、身体力行,致力唤起国人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尊。他还卖画筹款,建立基金会,支持处于弱势的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此种精神令人感动,值得嘉许和学习。

  冯骥才说,70岁以后他将主要致力于古村落保护的工作。冯骥才感叹,最近十年我们的古村落少了90万个,几乎每年消失9万个。听到这里,刘云山关切地询问古村落的保护现状、造成古村落消失的种种原因以及古村落的地方特色等,特别就古村落的保护方式与冯骥才进行了深入交流。刘云山认为,古村落的保护方式应因地制宜,多种多样,可以博物馆式地统一集中保护,也可以原址保护,还可以借鉴西方有益的保护方式与理念,但不能一切向钱看。

  看完整个展览后,刘云山给予了充分肯定。刘云山说,冯骥才是跨界的文化大家,涉猎广泛,令人尊敬。身为作家与画家,他的许多名篇佳作传播甚广,受人喜爱;近十年来,他身体力行倡导的文化遗产保护,情动社会,影响深远,对转型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又涉入大学教育,建立起一座独具特色的人文学院。他横跨不同界别,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勇于创新,硕果累累,是当代少有的在众多领域同时建树颇丰的文化大家。

  “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览9月9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为期10天的展览通过近80件“不一样的绘画作品”,160余种中文版本的文学作品、30种中外课本,大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教学科研的出版成果,以及冯骥才笔下一些文学名篇的手稿和早期古典绘画的摹本,集中展示他作为画家、作家、文化遗产保护践行倡导者及大学校园人文耕耘者的文化大家风采。冯骥才表示,此次展览不是他事业的“句号”,而是“逗号”,是为了总结以往、继往开来,多听大家指点,把未来的事做好,少留遗憾。参观结束时,刘云山要求新闻媒体要更多地宣传像冯骥才这样一些德艺双馨、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对时代有使命担当的文艺大家,增强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