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艺术报]网络世界,警惕“沉默的螺旋”

时间:2012年09月0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 超

  最近一则“杭州小伙未给抱小孩女子让座,被女子丈夫连扇5个耳光”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不失公允地指出双方均有错误,有人批评小伙本应让座,有人则剑指打人的夫妻,要求他们道歉。但笔者发现,也有近半数的回帖脱离了事件本身,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或恶毒的诅咒,甚至扬言“人肉”他们;还有一些就干脆在上面掐起了架,相互攻击、相互辱骂。本来是一场关于文明与道德的讨论,最终却让随意性、非理性和情绪化的网络暴力语言湮没了文明与道德。除此之外,我们在网络上随处可以见到各种无厘头的谩骂和毫无道理的暴力语言。

  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在网络上高速更迭,网络媒介的特性使得人们在面对高速的过载信息时,难以进行深入思考和判断。过多消费网络上现成的信息,人们的思维会变得被动、僵化,观点表达也会变得从众、浅薄。在很多时候,网络信息对人们的感性刺激大过理性思考。这样一来,在还没弄清事情本身的来龙去脉,甚至潜意识里根本不想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人们就根据事情的表象进行评论,产生情绪化、浅层次的观点,甚至还有很多毫无道理的谩骂。另外在互联网匿名的掩护下,大家更加可以毫无顾忌、不加思考地说出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情绪,制造模糊的谣言和刻薄的人身攻击,甚至恶意的人肉搜索。正如上述关于“让座”的讨论中,有些人披上了正义的外衣,粗暴的语言甚至污言秽语就变得顺理成章,文明和道德被冲破底线,与话题的初衷渐行渐远。

  传播学中有一个经典理论叫做“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指出:大众传播中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们在表达意见之际会考虑多数人的意见,以此来确认自己的归属。当发现自己属于“优势”意见时就会积极地发表观点,反之就会因为无形的舆论压力保持沉默。这样意见的表明和沉默就形成了一个螺旋式的传播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强势的意见气氛。所以当多数人开始脱离话题,失去理性,陷入无尽的谩骂时,也就形成了一种强势的、恶性的舆论环境。而这种舆论环境的形成,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网络公共秩序,都是一种无形的暴力侵害。正像电影《搜索》中,叶蓝秋因得病没给一位老人让座,结果引起网络热炒,各种网络暴力接踵而来,最终被这种无形的舆论压力逼入绝境,上演悲剧。这部电影折射了当今的网络世界,非理性、情绪化的网络暴力语言正不断地侵犯着人们的基本权利,破坏着网络世界的公共秩序,冲击着文明与道德的底线。

  文明在本质上是人类共同的协议,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网络是新兴的公共空间,也正在成为人类重要的公共空间,文明的环境必不可少。也许我们在网络上每天都会看到很多难以理解的事情,固然不能丢掉批判的精神,但只有用理性、文明的价值观念来认识与思考所面对的信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野蛮的暴力语言只是对网络秩序的一种践踏,对文明和理性的亵渎。所以在网络世界里,请少一点谩骂和口水,多一点文明和理性。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