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国际小学期”书法班教学纪实

时间:2012年08月13日来源:arting365.com作者:文/图 刘东平 张希平 郭良实 卢星君 郑陈勇

探索国际书法教学新模式 促进中国艺术国际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国际小学期(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书法班教学纪实

  体验中国书法

  让图形美超越国界

  □ 郑晓华

  书法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全球化时代,世界需要多样化的文化,这一观念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历史悠久的中国书法艺术,越来越吸引世界各国爱好东方文化的朋友的关注。来华考察、学习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人士,也越来越多。如何跨越语言、文化、文字可能带来的障碍,向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介绍中国书法,这是时代给我们书法艺术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在这一领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自2009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参照世界著名大学惯例,面向全球开设为期一个月的全英文授课“暑期国际小学期(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供世界各国大学科研机构学生选修。2010年开始,艺术学院开设了用英文教学的书法普及课程中国书法入门。

  选修国际小学期课程的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除了少数学生有中文基础,能听、说、读、写,多数学生没有学过或刚开始学习汉语。如何向没有中文基础、但对东方文化有兴趣、在中国学习只有一个月时间的国际学生介绍中国书法,引发他们对书法的兴趣,进而循序渐进,在有限时间内,学习了解更多中国书法的技能和知识呢?

  根据受众的特殊性,我们把教学目标设定在“体验中国书法”。

  因为没有中国文化基础,也不懂中文,时间还就这么多——32学时共8次课。如果按国内教学模式讲,书法史、书法理论、碑帖临摹,我们国内没有基础的年轻人听起来都感觉费劲,对完全缺乏知识基础的国际学生来说,可能会感觉隔阂太深,难于理解,由此可能被吓倒,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体验中国书法”:课程内容一定要深入浅出,教学形式一定要生动活泼。具体措施就是简化书法背景知识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在体验中,边“玩”边学,认识、了解书法。

  为了避免过于专业化,造成接受困难。我们放弃了国内传统书法教学固有的书法学习从碑帖临摹入手的模式,而是采用了历史还原法,将书法教学的起点设定在早期的汉字“图画字”。以早期先民的造字故事(每个汉字的部件都有它特殊的图形来源和含义)和早期汉字的图形美(这是汉字的优越性)为跨文化书法教学的桥梁,吸引国际学生对陌生的汉字发生兴趣。教师给学生讲解中国古代先民造字时的观念,分析每个图形的象征含义,然后解释组字原理和字义。从早期图画字,一步一步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引导他们了解中国书法篆、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变化。由于早期汉字的图形美具有跨文化视觉形式共同美,汉字字形复杂陌生可能给国际学生带来的心理畏惧就自然减少。学生上第一堂课学会了拿毛笔,就开始写“图画字”,感觉十分轻松。他们的结论是,汉字确实深奥,但书法很有趣。汉字的图形美可以跨越国界,书法离他们并不遥远。所以接下来的教学得以顺利展开。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整个体验式教学各个环节圆满完成,我们采取了第二个措施,就是现成作品模拟教学。这是受卡拉OK的启发。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选择集中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格言、成语,查字典,设计好作品,从单字如“福”、“寿”开始,循序渐进,进入一个个作品模拟练习。让学生来上一次课,就学会写一个作品。尽管不成熟(也不可能成熟),但却成形,可以带回宿舍给同学看,有成就感。应该说,在引发留学生对书法产生兴趣,进行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学习方面,相当有效。最明显的是今年刚结束的这一班。上课时大家很认真,课余时间很多学生来教室练习。甚至到了下班时间,教室要关门了还不走。学生到文房四宝店,买卡纸、印泥、印章、镇尺、塑料长卷桶(装卷轴)等,最多的一个人花五百多块钱,买了一堆,计算要给谁写,带回去送谁。可见书法学习的兴趣确实被激发起来了。

  为了配合教学,更直观了解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上课期间,我们专门组织学生参观琉璃厂、一得阁墨汁厂,了解文房四宝的丰富样式和生产工艺。课程结束后,还组织学生赴我国道教名山——甘肃崆峒山采风。学习、体验中国书法家如何深入生活,感受地方风物——自然和人文景观,然后锤炼思想,形成创作内容,再选择合适的形式,把思想、情感用书法的形式加以表达。

  在甘肃平凉最后的交流笔会上,国际班学生整合三周所学书法知识,结合自己参观考察感受,合作创作了《神奇美丽崆峒山》主题长卷。每一个人都写出了自己登临崆峒山时的独特感受。从他们书写的长卷看,应该说,短短的三周体验式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国际学生在人大“国际小学期”书法班学习三周,加一周教学实践,全程体验了中国书法从临摹学习基本技术到完成创作的全过程。

  国际班结束了,很多学生恋恋不舍,还来教室练习。令我感动的是:他们自发组织,合作写了一本册页,送给我作纪念。册页中每个人写上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同时用英语写了一段段感谢和祝福。他们说:人大的“国际小学期”书法课,令他们终身难忘。通过课堂学习和采风,他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魅力有了深刻认识。他们回国后,会继续练习书法,有机会再来中国学习。

  郑晓华

  1963年1月出生于浙江缙云,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5年至1998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欧阳中石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入选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著有《艺路鸿影——郑晓华书作》《古典书学浅探》《翰逸神飞——中国书法的历史与审美》《中国历代书法大师》等。

  教学纪实

  课程只有短短三周时间,如何让不通汉语的外国人也能掌握一定的书法技巧,在较短时间内能体验中国文化的丰富思想和中国书法的魅力?从2010年暑假第一期授课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国际小学期(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书法班对此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针对国际学生中文无基础、非艺术专业、来中国学习时间只有一个月等特点,我们采用了“历史还原法”,将书法教学的起点设定在早期的汉字“图画字”,以早期先民的“造字故事”和早期汉字的图形美为“跨文化”书法教学的桥梁,吸引国际学生对陌生的汉字产生兴趣。教师一边写一边讲解汉字各部件的图形来源、含义,再给他们演示如何一步步变化为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理清了形式变异的来龙去脉,汉字笔画的构成就感觉不那么抽象难理解了。

  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完全没有基础、生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对书法产生兴趣,我们没有采纳传统书法教学固有模式——从临摹碑帖开始,而是选择集中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格言、成语,设计好现成作品,让学生模拟练习,体验书法乐趣。按照这一思路,主讲教师郑晓华教授专门编写了汉英对照书法教材《中国书法入门》。教材提供了从大篆到楷书六种字体的字形和笔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练习。于是大家各取所好,完成作业时,各种书体都有。

  7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国际小学期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书法班开学。这是自2010年以来,人大艺术学院第三次面向海外招收国际学生。本期学员23人,来自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爱尔兰等12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学生除一两个同学主修东亚文化,曾有汉语学习经历外,多数同学是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接触中国毛笔。

  为了活跃学习气氛,课堂上经常设计一些花絮。比如把课堂作业设定为书法比赛,大家完成作业,接着就当评委,评选优秀作品。得票多的前5位,发给奖品。虽然奖品只是一张卡纸,但大家都很开心。

  师生一行到石景山一得阁总部,参观一得阁制墨历史陈列。参观结束后,在一得阁总部会议室,学生们试用一得阁新墨,试用一得阁最优宣纸“千年古宣”。参观后,又驱车到京郊房山的一得阁墨汁厂参观,了解中国墨汁的生产工艺。

  课堂教学三周结束后,人大国际书法班师生一行26人,赴我国道教名山——甘肃平凉崆峒山考察采风。

  崆峒山是道教名山,传说远古黄帝到此向广成子问道。但兼容佛教,有著名寺院。山上奇峰刀削,异石林立。同学们饱览了崆峒山的秀丽风光,也走访道观佛寺,体验了中国宗教文化。

  人大国际书法班师生参观平凉华艺书法学校,和中小学生交流。看到,满满当当的一教室小学生,他们感到很震撼。这让他们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书法能五千年一贯,源远流长,有如此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师生到平凉皇庙文化街参观,了解当地文化产业与传统书画艺术经营情况。经过三天考察,大家对中国西北名山崆峒山有了很多感受。晚上师生一起交流考察心得,酝酿主题创作。

  平凉市文联、平凉崇古斋,为这次活动在住宿交通饮食各方面,做了精心安排,他们邀请了本地能讲英文的学生全程陪同。图为当地学生在晚餐后表演才艺。中外学生联欢气氛融洽。

  经过短短三周32课时的教学,本期选修的23名国际学生,从第一堂课学习执笔开始,到最后一次课“毕业创作”时,已都能悬肘挥洒自如。这位来自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的学生路德斯喜欢草书,悟性相当不错,学了几次,就有点专业书家的范儿。

  为了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观感受,上课期间,我们还专门组织学生到琉璃厂文化街参观。

  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象征性地表现客观事物,每一个部件都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字符。从早期“图画字”入手,显然消除了汉字复杂笔画给国际学生带来的畏惧感,书法学习变得轻松快乐。

  学生来上一次课,就学会写一个作品。大家体验到了当书法家的乐趣,让学生学书法的兴趣倍增。

  来自意大利的李西茉在中国工作过五年,是班上为数不多的能说汉语的学生之一,她说:“特别感谢老师周到的安排。在崆峒山上住一夜,晚上在幽静的山间,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宾馆,大家练习、讨论书法,把白天的游览感受变成书法创作方案,深化了对中国书法艺术、中国文化的认识,感觉安排得特别好。”通过采风创作,她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她刚到中国时,跟朋友说来中国选修了书法课,朋友们都不理解,问她怎么学习书法呢?意思是书法很简单,不值得学。“他们不懂,我回去要跟他们好好解释。中国的书法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

  平凉市政府、平凉市书法家协会和崆峒山旅游管理局对本次采风活动给予了支持。李生发副市长百忙中赶到笔会现场看望人大师生,并为活动题字。八十高龄的老书法家葛纪熙先生等到会,向国际书法班学生展示他们的高超技艺。

  本次采风创作的主题是了解崆峒山,了解中国道教文化。学生们围绕主题,创作内容不一的作品,表达自己游览参观崆峒山的感受。每一位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位墨西哥学生爱德瓦多说,这次选修书法课,是他人生一段难忘的记忆。他初到人民大学选了书法课,国内大学的教授不同意(因为Summer School 是人大面向全球大学开设的暑期课程,学生选课可以拿学分),说书法不是艺术(因为西方文化体系下字母书法是技术,书法不是艺术,书法家不是艺术家)。他把第一次老师介绍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要点,以及第一次上课写的金文“福”、“寿”拍了照片发回去给教授看,结果教授同意了,说:行,这是艺术。

  在人大国际书法班一个月的相处,中外师生结下了深厚友谊,临别之际,大家表示,回国以后,会非常珍惜这一段美好的经历。更期待,今后有机会再来中国学习书法,也期待人大艺术学院师生互访交流。古老的书法艺术,在全球化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成为连结国际友谊的纽带。

  采风期间,人大国际书法班师生一行还参观了平凉民间工艺——宣纸编织画,并冒雨参观崆峒古镇。

  随着采风活动结束,为期一个月的国际书法班教学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学生们对人大“暑期国际小学期”书法班老师和工作团队精心组织教学非常满意。他们送给郑晓华老师一个特别礼物:一本由大家集体创作的册页。册页里每一位同学写下了自己最喜爱的书法作品,同时用英文,写下了一段段感情真挚的感言。

  学生感言

  李菲娜(爱尔兰)

  非常感谢郑老师及所有在书法课上帮助过我的人,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给了我这次非常神奇的经历。经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爱上了书法及中国文化,我将始终铭记她、热爱她。

  雅 达(芬兰)

  通过八次课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握笔,学会了用正确的方法写字。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的书法课程,让我在中国的每一天都非常愉快,尤其是去崆峒山的采风更令人难忘。

  彭坤荣(芬兰)

  我非常高兴选这门课。这门课超出了我的期望,更没想到的是我们能去崆峒山采风。这是我一生中经历过的最令人着迷的旅行。希望我能有机会再回到中国,继续学习书法。

  学生作品

尹力达(法国)

白 婷(芬兰)

阿蒙西娜(法国)

  人大国际书法班师生联合创作的崆峒山采风主题长卷。作为拿毛笔才不到一个月的外国学生,短短时间内能写到这个水准,到会的嘉宾都很感叹。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