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新编越剧《黄道婆》登上梅兰芳大剧院

时间:2012年07月1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新荣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7月15日晚,当童声合唱版的歌谣回荡在梅兰芳大剧院的上空时,表达着人们对这位成就“衣被天下”的古代传奇女纺织家黄道婆的爱戴,同时也拉开了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办、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承办、北京市西城区小百花越剧团倾情献艺的原创越剧《黄道婆》演出的序幕。据了解,此次演出是“2012西城文化节——万人走进艺术殿堂”系列活动之一,为京城广大越剧迷奉上了一道免费的文化大餐。

  越剧《黄道婆》以短短七幕的篇幅道尽了黄道婆由童养媳到世界闻名棉纺织革新家的不平凡的一生。艺术表达的完整统一是本剧突出的艺术特色,也是排演过程中的一大难点。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戏曲导演制不断建立健全,二度创作的过程更加综合完整、协调统一,但因编剧与导演及演员之间存在分工及各自认知的差异,通常会因磨合而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分歧,《黄道婆》从编剧、导演到主要唱腔的设计都由金毓麟一人完成,艺术表达呈现出高度完整统一,全剧充分体现出重视唱腔韵味、兼顾流派纷呈、强调表演真切、突出情感矛盾、追求舞台唯美等特点,这与金毓麟对越剧的喜爱与解读,及其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与认知息息相关。

  北京市西城区“小百花”越剧团作为一个戏迷团,所有团员皆为票友。因为热爱越剧,一群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的老“票友”们集结在了一起。剧中黄道婆的扮演者赵丹宇,以其靓丽、端庄的扮相与气质和真挚、细腻的情感成功塑造了黄道婆这一人物形象,还为该剧谱写了部分音乐,这与她长期以来注重音乐素养的训练不无关系。金毓麟说,“早在2006年,越剧戏迷赵丹宇就找到我表示想学越剧,而那时我觉得她根本不会唱戏,而且还‘很差’”。但4年后,当两人再次相遇时,金毓麟却惊喜地发现赵丹宇已经练得很传神了。“当年就单独辅导了她20个小时,没想到几年间靠她自己的努力变化这么大。她是个‘料’。”演出当晚,舞台上的赵丹宇,细腻温润的声音,举手抬足、扭腰转身之间,动作敏捷轻快,活脱脱一个“江南少女”。其实饰演黄道婆的赵丹宇今年已是59岁年近花甲。张明谦的扮演者、该团团长程元娜,已有30余年的票戏资历,其俊美的扮相、婉转的唱腔和娴熟的表演给观众也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另一个戴着大胡子、拎着竹竿的“船夫”则是一位74岁高龄的老戏迷。但在台上,她们都活力无限。据西城区文委副主任、文化馆馆长黄群介绍,“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98年9月,是西城区文化馆京剧、评剧、越剧三大戏曲团队之一,也是西城区群众业余文艺精品团队之一,团员来自全市各行各业,多为地道的北方人,越剧兴盛于上海,而在北方有一群钟爱越剧的票友很不容易。

  票友,本质上是一个介乎于戏迷和专业演员之间的群体。由于业余的身份与特性,一定程度上具有观众式的审美习惯,而且自身技艺的规范与娴熟程度,与专业演员存在一定差距。正是票友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演员们因为观众的心理模式和对自身技艺的客观认知,而在本次《黄道婆》的排演中互相观摩指正,并将体验观众心理与体验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充分重视情感酝酿与投入,从而以业余爱好者相对亲切和更接近生活的表演特点实现了戏与观众的轻松对话。在排练过程中,她们以“欲感动观众,先感动自己”为思想基础,每次都投入百分之百的情感,有的演员排演结束,还久久沉浸在角色的内心世界里。演出现场,观众们不时地为演员的精彩表演鼓掌,也有戏迷称这些业余演员们唱得很有韵味,不逊于专业名角。据悉,应海南省委宣传部的邀请,今年9月,“小百花”将携《黄道婆》走进黄道婆的第二故乡——海南省,参加海南省艺术节。届时,“小百花”将让天涯海角的人们领略京城越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