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艺德之厚,心为戏生——记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剧协顾问刘厚生

时间:2012年07月0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新荣

刘厚生近照 中国艺术报记者 余宁 摄

  “唱好戏的,好唱戏的。懂得道理,才会唱戏。”过去戏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诀谚。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时候,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给这句诀谚加上了这样的注解:好的戏剧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人。“道理”指艺术道理,也指做人的道理。半个多世纪以来,刘厚生始终秉持对戏剧的那份挚爱,用自己的戏剧行动践行着这样的理念。日前,刘厚生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得到这个奖,我既感到荣幸,又非常惭愧。作为一名戏剧工作者,我的基本功还很不够,这不是我谦虚,我还经常‘发牢骚’,因为我的舞台艺术实践太少。”面对荣誉,已担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剧协顾问多年,在文艺界特别是戏剧界享有盛名的刘厚生仍是一贯地淡然视之。“其实我所做的各种工作,没有一样是我主动特意去做的,我一辈子都在党的领导下工作,没什么大贡献,唯一的就是有点积极性而已。”

  而这份积极性,刘厚生却坚持了大半辈子。如今,91岁高龄的他,依然热心关注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为之忧虑、呼喊、出谋划策。

  腰虽弯,不减铁骨铮铮

  91岁的老人,身体弯成了将近90度,曾经1米80的挺拔个子,如今看上去不足1米70。与厚生老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每回见到他,都给记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可腰虽弯,厚生老的“骨头”却还是一如从前,每当谈起他所钟情的戏剧问题,话匣子一开,他依然如故,敢说真话,不偏不倚。而这也正符合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特质:实事求是。

  说到实事求是,长期以来,针对戏剧理论、评论的不景气现状,刘厚生始终心怀忧虑。“戏剧界的评论第一是少,从事评论的人少,剧评的数量也不够,而且从事评论工作,其中还有一些苦衷。戏曲本不景气,再去批评,可能是火上浇油。”刘厚生说,比如有很多地方剧团,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县剧团,他们生存艰难,对于他们的一些剧作,即便有问题,大家都有些不忍,不能过分苛求,这造成了大家在说真话方面有点困难,包括他自己也是如此。但刘厚生同时强调,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敢于说真话,理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践。好戏多了,批评的声音就自然不会畏首畏尾。

  “戏曲界一直是跟人民大众密切接触的,戏曲要利民,最要紧的一点必须拿出好戏。”刘厚生告诉记者,无论是国家院团还是地方剧团,一定要拿出好戏,不要总是瞄着城市,满足一些老观众、老戏迷的要求,更要走到田间地头,服务基层群众,要有组织地来做,不要唯利是图。

  对于戏剧界近些年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刘厚生从不避讳,而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这也让他成为圈里人人敬重的评论家。

  思想解放,更不失原则

  “他不仅是一位戏剧家,他的为人也受人尊敬。”与刘厚生有着几十年交往的中国剧协原书记处书记、中国戏剧出版社原总编辑杜高说,新时期以来,刘厚生为中国戏剧事业作了大量贡献,他思想解放,又不失原则,既不僵化、又不激进,作为一位戏剧界的领导,他兼容并包,这让他能够得以团结大多数的戏剧工作者。

  杜高的话并非空穴来风。据他回忆,在1985年举行的第四次剧代会上,那个时候戏剧界争论很多、思想斗争复杂,刘厚生作为那次剧代会的秘书长,带领大家团结持不同意见的戏剧家,会议开得很成功。“几乎每天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跟我们商量,怎么分头去拜访一些外地来的戏剧家,如何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央政策,想办法更好地把戏剧界团结起来。”杜高说,特别在剧目评价方面,比如有个话剧叫《WM》,当时争论激烈,刘厚生却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不抹煞一些年轻戏剧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又不让一些过激的言论受到太多责难。在杜高看来,刘厚生的文艺思想是解放的、开明的、包容的,同时也像他的名字一样,是“厚生”的。

  对此,刘厚生却心存些许“遗憾”。在他看来,自己组织工作做得多,艺术实践却太少,以致于他对落在自己头上的许多荣誉都自言“愧不敢当”。而事实上,正是刘厚生在戏剧领域的组织得力,才助力中国戏剧迎来了一次又一次发展机会。这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敢于解放思想、兼容并包的精神体现。

  正如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所说:“刘厚生不但是一个老戏剧家,更是戏剧界的‘老革命’。”季国平认为,团结引领进步戏剧人士,宣传进步思想,为中国革命鼓与呼,这种精神更值得当下戏剧人学习继承和发扬。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