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原根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时间:2013年05月23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曹玉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要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如何发掘包括根文化在内的中原文化内涵,使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面前的一道战略命题。

  一

  “中原根文化”是指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在中华民族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原根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以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炎黄文化等为核心的中原根亲文化,还包括华夏精神信仰之根、文明文字之根、华夏帝都之根、文学艺术之根、古代教育之根以及农业和商业文化之根等。

  华夏民族血脉之根。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帝舜,这些中华人文始祖当年都曾在中原沃土繁衍生息。伏羲与炎帝定都淮阳,黄帝定都新郑,伏羲以及颛顼、帝喾分别葬在淮阳与内黄。体现民族血脉的中华姓氏中,古今有1500个姓氏起源于河南,在依人口数多少排序的300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包括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所以客家人的祖根也多在中原。

  华夏精神信仰之根。古代的中原地区也是中华文明和思想的创新核心区,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等思想文化的起源与传播,都与中原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儒家起源于周公在洛阳的制礼作乐,其礼乐思想影响了孔、孟等儒家学者。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人,又长期在洛阳东周朝廷任职。中原地区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白马寺被誉为“释源”、“祖庭”,龙门石窟是佛教艺术与石窟造像的完美结合。

  华夏文字之根。汉字文化中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为舞阳贾湖遗址的契刻符号,传说中的字圣和斯文鼻祖的仓颉,就是今天的南乐县人。从安阳小屯发现的甲骨文可以证明,殷商时期在中原已形成成熟的文字体系,此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变化,一直沿用至今。

  华夏帝都之根。河南拥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四座古都,以洛阳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北魏洛阳城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城;二里头夏都斟鄩被称为“中华第一都”,它与其后发现的尸乡沟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东都城遗址被誉为世所罕见的“五都荟洛”奇观,充分展现了古都文化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

  文学艺术之根。中华古典文学、传统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曲等艺术门类的起源,很多都与中原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河图”与“洛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源头在洛阳;作为中国文学主要源头之一的《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在河南即占其七。河南作家的创作活动贯穿于唐代各个时期,涉及文学的各种领域,涌现了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领军人物,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教育之根。中原地区是古代教育最发达的地域,在上古时代已出现学校的萌芽。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书立说,布道授徒,擎起了百家争鸣的大旗。中原地区与此有关的丰富的遗迹和历史纪念性建筑,见证了诸子于教育中所展示出的真知灼见。东汉洛阳的太学诸生已增至3万多人,洛阳太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管理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诸如思想家王充、科学家张衡、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班昭,经学大师郑玄等。宋代以后,书院兴起,中国四大书院中,河南占其二,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分别位于今河南登封和商丘,而理学家程颐在洛阳伊川建立伊皋书院(元朝改名伊川书院)是理学思想的策源地之一。这些对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华夏农业和商业文化之根。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河南则是农业大省。早在文明初期,神农氏就“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招,教民农作”,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自石器时代直至宋、元、明、清,河南农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所变化,但其以农为本的宗旨始终没有变。河南也有着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是考古界、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在中国商业文明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考证,商先公活动的地点主要集中在豫东,商丘的“丘”字在《说文解字》中是集市交易的场所,翦伯赞指出,商部落最早的商品交易市场在今天河南商丘的火神台。洛阳人白圭,善于经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被后人誉为商圣。

  二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中原根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也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意识、智慧结晶和精神体现,彰显华夏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对传播华夏文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文明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引领着华夏文明走向和文化发展方向。都城文化、青铜文化、甲骨文化,多由河南为圆心向外发散;礼乐文化、老庄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易学文化等,都在中原地区孕育而生;因此,中原根文化研究对于推动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缩影和精髓,依托中原根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有利于把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有助于弘扬礼仪文化和传统美德,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弘扬礼乐文化中亲切、和谐、敦厚、诚信等良好传统,引导人们用宽容、豁达、开放、开朗的心态包容世界。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是独特的道德礼仪,中原乃周公制礼作乐之处,孔子入周问礼之地,礼仪制度源远流长,在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和中原传统美德的滋养下,中原大地英杰辈出,义举不断。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通过对根文化的研究,深入开拓中原根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和传统美德,开发一批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艺术作品,对抵制当前的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凝聚力。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严重地动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中原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无疑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魂,根文化是中原文化之本,“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中原地区、炎黄故里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根在河洛”、“寻根中原”早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共识。加强根文化研究,使全球华人真正认识到根在中原、源在华夏,能够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同祖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中原根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