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行走在三峡库区的“文化使者”

时间:2013年05月15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记者 夏 静 通讯员 蔡钧庭 徐 栋 郑家裕

寻找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

行走在三峡库区的“文化使者”

——记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文化体育广播服务中心主任梅云忠

  在明亮整洁的沙镇溪镇文化体育广播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有线电视机房、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科技培训室、多功能厅一应俱全。一些村民和学生正在看书,电子阅览室里,两排12台电脑前坐满了正在上网的人。三星广场上,羽毛球架和乒乓球台前围满了村民……

  “沙镇溪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要特别感谢镇文化体育广播服务中心主任梅云忠!”沙镇溪镇党委副书记陈朴实赞叹道,“他是我们三峡库区的‘文化使者’。”

  为村民架起文化桥梁

  提起梅云忠,没有一个村民不竖大拇指。他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带、肩挎工具包,跋涉在大山深处,检查水泥杆上光纤节点的形象,牢牢地印在村民的心上。

  2001年8月,34岁的梅云忠从一个精通家电维修、无线电技术的职工成为镇文化广播站站长。刚上任,马家坝村党总支书记王祖柱就找上门来:“老伙计,村民想看有线电视,你们广播站一定要想办法啊!”

  “办装有线”,谈何容易?此时的沙镇溪镇文化广播站是“叫花子吃豆腐”——一穷二白。正在为“无米之炊”发愁的梅云忠恰巧赶上了三峡工程135米蓄水前的大清库。他迅速“瞄”上了那些即将被砸毁清除的水泥电杆。一不做二不休,梅云忠带着村民,靠着手拉肩扛,变“废”为“宝”,把30多根135米水位线下的电杆变成了村里的有线电视电杆。

  2002年1月,马家坝村有线电视正式开通,首批发展用户124户。那年秋天,梅云忠又用同样的办法,带领10多名职工苦干一个多月,把镇供电所的200多根电线杆扛上了山。手上磨出了茧,肩膀磨破了皮,人也瘦了一大圈。但梅云忠乐在其中:“只要移民都能看上有线电视,值!”

  靠着双肩,梅云忠架起了一条覆盖沙镇溪镇树坪、千将坪、台子湾3村的13公里光纤专线。几年征战下来,188平方公里的沙镇溪镇,已铺设同轴电缆330公里、700多个放大器、250公里光缆、164个光节点、230户宽带用户,实现有线电视100%通行政村、村民小组,有线电视用户7623户,入户率达72.5%。整个网络布局、线路走向、信号质量,经验收都达到了国家标准。

  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2005年9月,在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乡镇文化广播站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梅云忠本可以“下海”,重操家电维修赚钱。然而,他却选择了留下。

  “我深爱文化广播电视岗位,离不开我服务的三峡移民。”梅云忠质朴的话语感动了村民,在村民的拥戴下,他当上镇文化体育广播服务中心主任。

  从镇广播站到镇文化体育广播服务中心,对于长期从事广播技术的梅云忠来说是一大考验。不服输的他硬是将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行家里手”。

  那段时间,读书学习变成了梅云忠最重要的事情。读书、上网了解相关政策,拜访民间艺人,走街串巷了解村民需要,从师于市县群众文化、群众体育辅导老师,成了梅云忠每天的“必修课”。

  3年一届的民间文艺调演、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交替开展,还实现了有线电视现场直播,村民坐在家里便可实时收看活动盛况。镇文化体育广播中心还组建了移民文化科技培训中心、村级民间文艺演出队,村村建立起“农家书屋”,藏书总数达4万余册,每年送数字电影到村放映180场次以上。

  此外,沙镇溪镇每年邀请市、县文化馆的辅导老师对移民进行“秭归花鼓舞”、“船工舞”、“交谊舞”、“太极拳”、健身操等培训。每年投入10多万元,打造一台文艺节目,送戏下村丰富移民的文化生活。2009年,由沙镇溪镇文化体育广播中心创作、农民表演的《开山号子》,在湖北省第十三届“楚天群星奖”决赛中斩获铜奖;2012年编排的《打硪新歌》荣获秭归县第四届民间文艺调演表演一等奖,并应邀在省内其他市州展演。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