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
中央精神
重大理论观点
热点解读
社会反响
媒体评论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艺术创新
中国文联
各地文联
文艺家感言
文化大创建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期待“响九霄”——评河北省新版新编京剧《响九霄》
http://www.cflac.org.cn    2011-11-04    作者::帅政 郜玉莲    来源:新华党建
 
  

响九霄剧照 新华社记者龚兵摄

  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由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领衔主演的新版新编京剧《响九霄》于10月10日、11日在长安大戏院倾情演出。将艺术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融合于戏剧之中,是这出新编京剧的最大特色。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该剧在京演出,意味深长,令人深思。

  梨园春色关不住

  《响九霄》是河北省京剧院推出的一部大型新编历史京剧,该剧通过清末重大政治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表现了早期京剧艺人响九霄的人生和命运,此剧由裴艳玲担纲主演。她与清末名伶“响九霄”主工行当不同,但是他们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有梆子、皮黄“两下锅”的经历;功底深厚;在观众中都有极高的声望;他们都编演了很多新戏,全身心投入京剧艺术的改革和创新;他们都是河北人,都将戏看成是自己的天、自己的命。裴艳玲先生演响九霄这一角色就像演自己一样得心应手。

  新版《响九霄》剧在文本上更加注重此剧的诗剧风格,加强了剧本的文学性,在充分继承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与现代意识的对接,在关照舞台呈现形式的同时加重了剧本的现代意识和厚重感。进一步强化剧中主人公身处风云变幻时代的历史抉择,突出主人公铁肩担道义的爱国情怀;将谭嗣同、康有为等人的政治改革和响九霄艺术改革的情节介绍的更为清晰和明确;将戏中戏和剧中情节的关系连接得更为密切和紧凑;对该剧中响九霄及晓霞、慈禧、光绪、李莲英等重要人物又进行了加强和充实;增加了响九霄对社会现状、未来理想、和内心世界展示的情节,使响九霄的思想脉络和行动线更加贯通和流畅,提升了响九霄的精神境界;合理地揉进了晓霞暗恋响九霄的内容和细节;修改了太监李莲英在为主子“点戏码”一场中表演内容,充分利用文丑念白中的“灌口”技巧,突出了小花脸的扎实基本功。

  该剧的舞美和布景重新制作,追求大写意的舞美呈现。显现出精湛的传统演出技巧和现代审美形式追求的完美结合。重新构思的舞美和布景巧夺天工,用几个古典的门楼亭阁建筑,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不同颜色和舞台调度,使其简洁明快的造型贯穿于整个剧目。灯光根据剧情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交错变幻,在整个舞台呈现形式上加强了虚实结合的表现特色,体现出坚守与创新的明显追求。崭新的舞台效果相信会让观众朋友们感觉眼前一亮。

  《响九霄》公开演出以来曾经三次进京。2008年6月初,为了迎接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河北省京剧院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两场《响九霄》,受到一致好评。中国剧协为此特意召开研讨会。2009年文化部举办的建国60年献礼演出,《响九霄》作为河北省入选的唯一一部戏曲剧目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观众再一次感受到裴艳玲先生的精湛技艺以及河北省京剧院的整体实力和水平。2011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在京举行,河北省京剧院在裴艳玲的带领下第三次进北京上演《响九霄》,剧目被文化部列为2009—201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

响九霄剧照 新华社记者龚兵摄

  一曲弦歌动地来

  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花大奖获得者裴艳玲是《响九霄》的领衔主演,也是《响九霄》剧本策划、创意和剧目的出品人。

  在戏剧界享有盛誉的裴艳玲为什么还要在花甲之年耗费巨大的心血排演《响九霄》这样一部戏?对此,裴艳玲做出过解释。她说,“我想给河北、给戏剧界再留下一部能够传世的作品。”“这部戏融入了我很多的情感经历,我是怀着对前辈艺人的崇敬之情和对戏曲艺术的虔诚来编排的。”

  看过《响九霄》后,许多专家表示,裴艳玲和响九霄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二人有着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说《响九霄》就是裴艳玲的人生自况。

  “响九霄是清末梨园风云人物、河北梆子名伶田际云的艺名。他本工花旦,又兼演青衣、小生、老生、武生。其为人豪侠,思想进步,曾借进清宫演戏之机,为维新派人士传递消息,因‘编演新戏,诋毁朝廷’被拘押百日。辛亥革命后,发起组织正乐育化会,与谭鑫培分别任正副会长,被誉为‘一时人杰’。”

  戏剧评论家王蕴明说,裴艳玲排演《响九霄》,是她真切的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她将心系社稷民生、敬业乐群、技艺高超的菊界前辈搬上舞台,大加褒扬,既为戏剧界人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榜样,又为观众带来有益的社会意识和人生启迪。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戏剧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王露霞表示,《响九霄》彰显的是艺术家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响九霄是一个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也惟其有自觉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对变法有着内心的渴求,在他看来大到国家小到艺术,都是“变则通”,这与谭嗣同、康有为等进行的变法活动相一致,也因此对变法才如此热衷,甚至甘愿冒被杀头的危险。参与变法活动是他在艺术之外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条道路,他的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相一致,所以才会义无反顾。这一点是非常值得今天的艺术家学习的。

  “戏是我的天,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梦,戏是我的根。日出月落唱不尽,笑瞰这世间风云……”这是京剧《响九霄》的主题曲,深受裴艳玲的喜爱,更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史晓丽说,台上演英雄,台下亦峥嵘;台上重情义,台下难忘情。戏剧成就了响九霄,为响九霄的真实人生增添了或高昂或低回,或豪壮或柔情,亦悲亦喜,且歌且泣的戏剧风格。同样,戏剧成就了裴艳玲,在响九霄身上我们能看到裴艳玲的影子。所以,裴艳玲创排《响九霄》时,始终激情澎湃,为他痴迷,为他疯狂,为他魂牵梦绕,与他亲密无间,用她个人的生命体验和高超的艺术完美诠释出一代戏曲泰斗不平凡的艺术人生,为观众刻画出了又一个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

  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国家一级导演、《响九霄》总策划边发吉先生说,裴老师在戏剧界是有口皆碑的艺术家,有一天突然告诉我,一直想做点东西。我们碰在一起,合计着做什么?开始想做班超,班超这个人物每打一次仗,家人就会被当做人质,上马让人搀,下马让人扶,很有戏剧性。后来说做田际云,这个人物是裴老师在法国图书馆发现的一张照片上看到的,他是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裴老师对此很痴迷,后来就开始捉摸这个人物。她的艺术感觉很快,本子出来以后就开始磨合,这个戏的选材过程就是这样。这部戏演出后使我感到惊讶、安慰。裴老师的进步是飞跃的、是跨越性的。她的艺术理念与时俱进。我非常高兴的祝贺裴老师演出成功!

  传统中求创新

  戏曲圈内的人都知道,裴艳玲是个“老传统”。记者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裴艳玲是一个善于从传统中“挖宝”的艺术家。无论是《钟馗》,还是《哪吒》,裴艳玲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响九霄》也是如此。

  王蕴明认为,《响九霄》将古典与现代融为了一体。戏剧情节的时代背景和主人公所处的中国社会是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清末民初,剧中所扮演的戏码是古典传统戏《斗牛宫》、《蜈蚣岭》。这就需要整体的舞台呈现要适应今日观众的审美取向,既要传递古典艺术的神韵,又要充溢着现代气息。编、导、演、音、美匠心独运,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古今相融的时代氛围和戏剧景观,百年情境,宛如目前。

  中国戏剧杂志社主编、编审安志强认为,裴艳玲在创作中善于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优点,在京剧《响九霄》中也不例外。“打动我的是‘哭坟’一场长达15分钟的唱段。一直深深爱着自己师傅的徒儿晓霞,为了保护响九霄死在官兵的刀下,裴艳玲在这段唱腔设计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甚至连唱词的格式也同编剧商量,做了一些调整。据说,裴艳玲创作这段‘吟唱’的灵感来自于她在法国看到的一位乐手的演奏,那位乐手每场演出都是自由发挥,演奏了两三年没有重复过。没有充分的艺术准备,绝没有这个胆量自由发挥,但裴艳玲有这个胆量。《响九霄》这出戏我看过三次,我无法分辨出三次在旋律上有哪些不同,但是,我每一次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我深切地感受到响九霄的侠肝义胆和儿女情怀。我认为,响九霄的血肉之躯因裴艳玲的出色表演而矗立在了当今的京剧舞台上。”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大明说,裴艳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有根”的发展,不是“无根”的创造。演唱上吸收了众多流派,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将其深厚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创新就是要继承与发展,在这一点上,裴艳玲作出了成功的尝试,《响九霄》也在整体上以京剧原汁原味的呈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是一种新尝试,开辟了戏剧创作的一条新路。

  《大舞台》杂志执行主编赵慧芬表示,《响九霄》的舞台呈现出坚守与创新的追求。既写实又写意的舞台时空,“一桌二椅”的千变万化,却让观众看到了街上叫卖的商贩、戏楼中的千回百转、皇宫中的血雨腥风……这些方面充分体现了裴艳玲所追求的“舞台上可以不用一桌二椅,但心里不能没有一桌二椅”的艺术境界。()

无标题文档
相关专题